“咦?盧嘉錫竟然還有你這麼個會來事的孫子?看來天意讓盧家興旺,那是為你鋪路。”盧燦這句話,真正讓羅桂祥吃驚,他再度上下打量盧燦一番,感慨一句。
這話可不好接,盧燦微笑著沒有答話。
此時羅桂祥扭頭對另一邊的唐裝老者笑著說道,“讓你見笑,這小家夥是我一位老友的孫子,多年未見,沒想到長這麼大了!”
那老者也是伶俐之人,笑嗬嗬的奉承一句,“羅家鳳子麒孫,相交之人也是龍鳳之姿,這位小哥一看麵相,就知不凡。”
裴姓老者這是猜錯了兩家關係,還以為真的交往有多深厚呢。羅桂祥嗬嗬笑了兩聲,他並沒有給盧燦介紹這位裴姓老者,看來兩人的關係也不算很熟。
“你爺爺精於古玩,你也懂壺?”羅桂祥問了一句,見盧燦微笑不語,便揮揮手,“去看看,多向賈老師請教,他是這方麵的鑒定大家。”
誒!盧燦點點頭。
羅桂祥或者是忘記,或者是根本就不知道,兩年多前他收來的衛景瑗自作用壺,還是來自盧燦手中。
得羅桂祥的許可,盧燦再度站在賈文東的身邊。
這是一把菱花棱邊紫沙棗紅壺。
壺身為棗紅色,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棱線凹凸分明,有棱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
這種壺的式樣,是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棱花式,胥出自然,手柄彎曲恰體,端握方便。
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
壺蓋六麵可置換,十分嚴密,技藝精湛。
壺是好壺,可是,盧燦卻隱隱有種熟悉的感覺!難道自己上輩子見過這種壺?
不可能啊!這種精品壺具,隻要見過一眼,肯定不會忘記!
這是為什麼?盧燦撓撓頭,想不明白。
也許稍後上手,能探明一二。
賈文東鑒定這把壺很有意思,戴手套的右手,五指摣開,托住壺底,形成掌心空。沒帶手套的左手,食中指兩指探入壺口內,估計在觸摸壺內部。左手大拇指以及右手托底五指發力,輕輕轉動壺身,讓探入的食中二指,在壺內自由滑動。
這是茶具行業內常用的“邊角鑒定”。
所謂“邊角鑒定”,就是從壺內部、壺口、手柄、壺底、壺蓋孔、壺雕痕等邊邊角角地帶,檢查壺的質地、做工時間、工序,來確定壺具的真偽。
這一套茶具,型製古樸雅致,如果真是贗品,其外部還真的不容易鑒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沈子澈不是時大彬、陳鳴遠,他的壺具,出現頻率並不高,作品數量也不多。
因此,對他的製壺風格論斷,並不準確,所以,不能以製壺風格來確定這套壺具真偽。
所以,賈文東才采用行業內非常少見的邊角鑒定法。
羅查理和林嘉義不懂,看不明白其中的奧妙,盧燦卻在旁邊看得津津有味,心底直歎不虛此行。
很多鑒定技巧是需要觀摩學習的。
雖然賈文東不會介紹其中技巧以及判定標準,但盧燦作為行內人,從其手法上還是能看出某些端倪。
他目不轉睛的盯著賈文東的手法,生怕遺漏一絲一毫。
旁觀者此時都沒有開口說話,裴姓老者雙手搭在膝蓋上,神態自若;羅桂祥以手襯下巴,神色肅穆;最緊張的是和裴姓老者一同到來的四十歲中年人,他的神色非常緊張,時不時以手背拂麵。最悠閑的是羅查理和林嘉義,兩人啥也不懂,無聊的在旁邊看熱鬧。
大約五分鍾,賈文東放下手中的茶壺,眉頭緊蹙,卻一言不發,又拿起壺蓋,用放大鏡仔細觀看壺蓋手紐側的漏香孔(壺蓋上的通氣孔)。
他的眉頭越蹙越緊,放下放大鏡,用左手手指擦著壺蓋邊緣,快速轉動壺蓋。
許久之後,他將壺蓋輕輕蓋在茶壺上。
他並沒有繼續上手茶罐、三才茶碗和聞香杯,而是脫下手套,麵色嚴肅,對羅桂祥說道,“東翁(舊時掌櫃對老板的稱呼),這壺製型優美,質地上成,應該出自名家之手。”
說到這,他轉過頭,“裴老板,接下來的話,隻是我個人意見,可能說錯了,希望您不要介懷!”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明白,這套茶具有問題!
那中年男子蹭一下就站起身來,麵帶怒色,正準備開口,被裴姓老者一把抓住。
裴姓老者此時已經沒有剛才的神色自若,他淡淡的說道,“賈師傅在壺具方麵眼力一絕。你說吧,我老裴六十有五,這點承受能力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