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西周?吰?(1 / 3)

在攤位和櫃台之間,有一張紅木桌,玻璃罩蓋得很嚴實。

那是一尊西周錯銀青銅簠(音斧)。

簠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其用途與簋(音鬼)相仿,屬食器。

簠器盛行於西周春秋時期,戰國末期已經消失不見。存世時間很短,因此數量極少,盧燦的虎園博物館中,還真的沒有簠器。

這尊簠器保存的非常好,方棱形,體形略長,上下八鳥足,鑄四方紋,錯銀走紋線間隙,兩端簠壁錯銀字“日”“月”。這種銘文在商周青銅器中很常見,是器主感恩上蒼賜予食物的最常用銘文。

簠器有一最大的特色,就是蓋體同形。這其實是為了彰顯《周禮》中的“分而食之”這一最有誠意的待客禮節。

這是尊好東西!館藏級金屬器!

有玻璃罩格擋,盧燦沒能上手,但既然叮當器用它來鎮店,相必不會是假貨。

盧燦手指敲敲玻璃種,示意站在不遠處的銷售人員過來。

看那銷售人員麵帶苦笑,盧燦便猜到,今天想要買下這尊西周錯銀日月方紋簠,怕是不容易,這表情,分明是有太多人問價。

果然,那年輕的銷售人員一上來就開口:“這位先生,這是本店的鎮店之寶,謝絕出價。”

和一個銷售人員討論沒用,即便是大堂經理,也做不了主,盧燦點頭示意知道,將手中的菱花鳳鏡交給他。

一千五百港元,這麵菱花鳳鏡到手。

對方走眼了,或者說他們的初檢學徒走眼了。

這一類的老青銅器,進貨渠道在內陸,亞洲也隻有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種類繁多,至於怎麼來的?嗬嗬……

所以,後世有人說過,每一家香江古董鋪子都有一撥盜墓賊。內陸想要抓掘墓盜墳的那幫人,去香江賣的古董鋪子找,然後逆向查案,一抓一個準。

虎園博物館一旦開張,也免不了和土夫子打交道,甚至需要專門養一批這種人。

當然,如果是佛首、佛像、兵器之類的,還有東南亞渠道可以進貨。

因為有風險,他們每年進貨的次數相對較少,每批次貨量大,所以,初檢就交給學徒來進行。這些學徒會將賣相差的、明顯難以修補的貨品挑出來,做攤位貨。

自己手中的這麵菱花鳳鏡,銅鏽重重疊疊、黃綠色的鏽跡太重,想必初檢學徒將上麵泛黑的金銀平脫當成鏽色,把這麵珍貴的金銀平脫唐鏡當成次品。

“是不是最近剛進的貨?”盧燦摩挲著這枚古鏡,和那位店員攀談道。

“嗯,前天晚上到的,昨天上櫃。這次有不少好貨,您要不要再看看……”盧燦穿著不俗,書生氣十足,又花真金白銀買了東西,那店員很熱情。

櫃台後麵是多寶閣,裏麵陳列著各色精品銅器:香爐、古匕、鎏金銅佛、銅鏡、小銅鼎、簋、盨、敦、互、斝、敦、豆、鋪、盂,種類很齊全。

叮當器店內的貨色,真品能達到三成,還算不錯。

別以為這比例很低,進入九十年代,香江古玩店鋪中,真貨十不存一,到2010年後,嗬嗬,基本是一店工藝品。

盧燦還真的看中一件,等這位店員包裝好銅鏡,他伸手指了指多寶閣上麵的那對斝(音假)“這對斝,能上手看看嗎?”

店員連忙點頭,這是遇到識貨的。

他已經猜測到盧燦可能是哪位收藏大家的後人,否則,香江年輕人中,能正確讀出這個字的都屈指可數,更別說認識了。

斝器並非單純的飲酒器具,它還是商周時期重要祭祀活動——祼(音關)禮的道具。

這一對斝器,被他小心的放在盧燦麵前,一模一樣,尤顯稀缺。

三足、圓腹、圓口喇叭形,一鋬(耳),雙柱,器形高為十六公分,口徑為八公分,三足徑與口徑等同,腹部略細,直徑約為六公分。整個器形端莊優雅,身上布滿斑駁的銅綠,依稀可見腹部的雷雲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