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瓷王收藏(1 / 2)

瓷王堂的卷閘門半開,盧燦拍上去,哐哐聲很大。

“誰啊?”賈立武彎腰露頭,見到盧燦,很驚喜。

他連忙推上卷閘門,“啊呀,是盧少,真是巧啊,我這剛進門……”

盧燦心說,我等你半天了,不過他麵上笑笑,指指身後丁一忠手中的兩個包裝盒,“剛去叮當器買了兩件東西,看見你這兒開門,便過來看看。”

“沒打攪你們吧?”他指指賈立武身後的兩人。

他身後兩人,身材都很壯,如果盧燦沒看錯的話,這兩人應該是混黑幫的,身上有股子痞氣還有凶氣。這種感覺,盧燦很熟悉。

丁一忠似乎也感覺到了,他將手中禮盒交給另一位安保陳子斌,自己不動聲色的站在盧燦身後兩尺。

“哦?沒事沒事,他們啊,兩位朋友,今天來店裏看看。”賈立武的神色有幾分慌張,揮揮手以作鎮定。說是朋友,可絲毫沒有給盧燦介紹的意思。

盧燦嘿嘿一笑,點點頭,朝店內四周看看,“那就好,我能看看店裏的東西嗎?”

“隨便看!”賈立武手臂向四周劃拉半圈後,順手將卷閘門又拉下一半。

盧燦見到這一幕,笑笑沒說話,和賈家不熟,自己參合進來不合適。

瓷王堂兩間店麵要比對麵的叮當器略寬敞一些,大約在一百八十平米左右,再加上二樓,這種店鋪在摩羅街妥妥的大鋪子。

與銅器相比,瓷器更容易淬,所以瓷王堂沒有攤位,全是多寶閣。賈鄭廷老先生生前對這家店鋪很珍愛,每一架多寶閣都裝有玻璃窗,使得這裏看起來要比叮當器更上檔次。

不過,東西嘛……也就那樣。

盧燦看了一排展櫃中陳列的瓷器,三真七假的比例似乎是約定俗成一般。即便是真品,清末、民/國時期的瓷器,占大多數,另外還有數量不菲的海撈瓷。

精品有幾件,譬如被安放在收銀台後單獨的壁櫃中,那尊南宋龍泉窯梅子青梅瓶,應該算得上是鎮店之寶。

龍泉窯是大窯口,青瓷係,南宋時期是它最輝煌的年代,以民間生活日用青瓷為主,因此龍泉窯的瓷器,並不少見。

但這種高度超過三十五公分的梅瓶,相當罕見。

造型俊秀優美,小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斂至足,底足外侈,通體施青釉,釉質厚腴溫潤,碧翠怡人,賈鄭廷生前對其保管的也非常好。

盧燦摸了摸玻璃窗,沾了一手的灰塵。賈老的故去,讓瓷王堂也備受牽連。

梅瓶具備曲徑、尺寸、高度、釉麵、刻花、彩麵等諸多元素,因此它成為衡量一家窯口燒瓷能力的三大標準器之一。

另外兩種為:直徑超過三十公分的廣口大盤——考驗窯口燒製瓷器過程中對平麵伸展變形的控製力;高度超過三十五公分的葫蘆瓶——檢驗窯口瓷器的二接口粘合力及曲線流釉。

縱觀中國陶瓷史,則可見各窯皆有梅瓶製作。

定窯梅瓶之端莊、耀州梅瓶之雄健、磁州窯梅瓶之素樸、鈞窯梅瓶之絢麗、景德鎮梅瓶之溫潤,從各窯之梅瓶可見各窯之品格,不勝枚舉。

龍泉青瓷向來是以如青玉一般的質感贏得世人稱讚,這尊梅瓶可謂龍泉青釉梅瓶之經典代表,其形俊秀,氣質高雅,極得素雅勻淨之美。

這尊梅瓶,已經不讓宋代五大名窯專美於前,龍泉不愧是宋第六大名窯!

盧燦在欣賞這件梅瓶時,丁一忠一直站在不遠處,眼角餘光始終落在賈立武和他的兩位“朋友”身上。這三人聚在在店內一角,不停的小聲嘀咕,偶有一兩句爭執。見盧燦長時間立足在這尊梅瓶前,其中一位壯漢,用手杵杵賈立武,對著盧燦方向努努嘴。

“盧少,看中這件梅瓶?要不要上手試試?”賈立武轉到盧燦身側,問道。

盧燦回身,盯著賈立武,目光似乎能看透人心,盯了片刻,他忽然笑笑,“賈老板,這尊梅瓶是小買賣,不如我們坐下來談談賈老的收藏,你看如何?”

賈立武正被盧燦看得心慌,聽他這番提議,倒也沒有多想,順手扯過兩張凳子,塞給盧燦一張。坐下後,他才開腔,“難得盧少看重,當日您去吊唁時,估計也有這番用意吧?”

盧燦微笑不語,看他表演。

他繼續說道,“當時家父剛剛故去,確實沒有心思打理這些事。”

“最近,我倒是和哥哥商議,想要將父親生前的遺物處理。不過……”他指了指這家店麵,“我大哥心神恍惚,已經不適合經營瓷王堂,所以,我們的意思是,家父的遺藏,還有這家店麵,需要一次性打包售賣,盧少如果有意向……”

他攤攤手,示意必須打包買,才能談價。

“這家店鋪產權是賈家的?”

“是我父親名下產業。”盧燦這麼一問,讓賈立武大喜,立即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