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眾裏尋它(1 / 3)

君山島上住戶不多,十來戶,率屬於君山農場旗下的一家茶廠,名稱很有時代性——“東方紅茶廠”。

於淼的大舅哥羅友國陪兩人上島,談到島上住戶,他撇撇嘴,“這裏木通電,蚊子多,誰愛上這犄角旮旯?草深蛇蟲也多,夜裏都不敢出門。”

現實情況還真是這樣!

此時的君山島,就是一個大茶園。君山銀針是湘南省每年出口創彙的標兵品牌之一。

盧燦嗬嗬笑了兩聲——誰也想不到,三十年後君山一套別墅能抵得上滬上兩套鬧市房!(一四年君山推出十六套養生別墅,全部被人內購,根本就沒麵世,均價十二萬八每平米)

盧燦背著萊卡相機,真如同遊客一般,沿著島上小路,四處拍照。

茶林茂密,人煙稀疏,同樣有好處,那就是將早期建築遺址很好的保存下來。

一百年前的君山島,可不是現在這等模樣。

君山島的興盛,源於賊窩子。洞庭湖八百裏水域,五代後期,藏有三十六水寨,君山阿木寨(後來的楊幺寨)就是有名的水賊窩子之一。

範文正的一篇《嶽陽樓記》,君山島另類抱大腿,第一次真正紅火起來。

南宋楊幺起義軍的大本營就在君山島,可惜,“草莽也稱雄”的楊幺,被另一位民族英雄嶽飛給滅了,隻留下半邊街、點將台、萬人鍋等遺址遺物。

從宋末,直到明初,君山島上匪患不絕。一直到明成祖朱棣,組建龐大的明代水師,將洞庭八百裏水域拉網般梳理了幾遍,才將湖內水蕩中的匪患清剿完畢。

此後,君山島成為文人墨客聚會遊賞之所,君山島再度紅火。

《巴陵縣誌》記載,小小君山島上,三十六亭,四十八廟、五井四台,清代乾隆年間,島上居民最多是是僧侶,有度牒在冊的僧人一百一十三人。

清末民/國直至建國後數十年,君山島再度紅塵散盡,落於塵埃。

散落在茶園之間的斷壁殘垣,記錄了這裏曾經的輝煌,還有今天的落寞。

羅友國見盧燦竄來竄去的,四處扒拉陳磚爛瓦斷石碑,心下頗有些不屑,這倆香江人真奇怪,這些東西有什麼好看的?

“盧先生,要不……我們去東方紅茶廠討杯水喝?”他指了指不遠處的一處建築說道。

君山島盧燦沒來過,湘妃祠也隻聞其名,這年代又沒個地圖。

問羅友國,結果他也不知道老湘妃祠的遺址在哪兒,他隻知道五幾年,湘妃祠就已經破破爛爛的,六幾年,有專門破四舊的隊伍上島,將島上的飛來鍾砸爛、徹底搗毀湘妃祠,島上殘存的寺廟徹底拆除。

故此,盧燦和丁一忠每每遇到老舊遺址,都得扒拉一下。

“喝水?”盧燦心急著找到湘妃祠遺址,本不想多事,不過,聽到羅友國說的下一句話,他頓時點頭同意。

“兩位喜歡古跡?茶廠那邊也有啊!當年的楊幺寨就是那邊,不過改成了現在的東方紅茶廠。”

也是,論起對島上熟悉,沒人和茶廠職工相比,去問問他們,要比自己在這瞎找強。

盧燦笑著點點頭,“好啊!剛好去嚐嚐正宗的君山銀針!羅大哥稍後幫我問問,我能不能在他們這裏采購點初茶回去?”

見盧燦采納自己的意見,羅友國也高興起來,連連點頭,“有的有的,即便倉庫中沒得,那些職工家中肯定還有私貨,肯定能勻點給您的!”

三人順著山路往裏走,也不過三五分鍾,就看到茶廠。

說是茶廠,其實更像小村落,位於兩座小山峰的夾窪中。

兩排整齊的竹木結構的房屋相對,聽羅友國介紹,左側是廠房,右側是員工家屬院,中間是一塊空場地。今天太陽好,不少人家在空場地上晾曬起棉被、衣服。

這些人家,是茶廠的正式員工,必須堅守島上。

采茶時期怎麼辦?這十來戶人家,肯定不夠的?盧燦問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