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日豐金鋪(1 / 3)

是的,大開門!

為何沒上手就如此肯定?嗬嗬,他上輩子曾在故宮見過這件器物!

當時還以為這件汝瓷鏤空香爐是從窯址中挖掘出來的,沒想到竟然是傳世古!估計也是八七年挖掘汝窯遺址時,工作組從這個村莊收上去的。

“盧……老板,您先?”付師傅將這尊汝瓷抱起,放在盧燦麵前。

沒什麼可推辭的,盧燦帶上左手帶上手套,托起爐底,顛了顛份量,壓手,右手很快撚住爐耳,手指在爐耳邊沿部位搓了搓。

這尊三足香爐,衝天耳,穿孔,孔部有磨損痕,應該是當年有人用鐵絲或者麻繩做提梁所留下的。瓷坯塑形時,耳朵是後接的,因此,為了保證牢固,爐耳與爐口的銜接部位,要比其它部位稍厚,其內部,有一個小小的斜麵,伸進爐膛。

這很正常,宋代瓷窯的修坯技術,自然無法達到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口的利坯水平。

圓口,口徑約為十五公分,口沿釉色為灰褐色,這並非本色,而是長時間被香灰熏染所製。盧燦伸出右手食指中指並行,沿著口沿及內壁,走了一圈,內外施釉,完好無衝。盡管有些灰塵,但那是保養落灰所製,並非脫釉。

將爐膛對著日光照照,明媚的光照下,內膛的釉色,青中泛黃。

內外釉一致,好東西!

香爐內壁並非平整,而是微微突/起,內壁底部形成一道很圓的溝壑,顏色泛黑,盧燦用手指使勁搓了搓,依舊有陳年餘香,這是長期焚燒檀香所製。

香爐內底緣何突/起?這是為了配比重心,讓香爐的重心更靠下,更穩!

爐壁頸部,爐耳兩側,各有八枚鏤空小孔。

汝窯鏤空器,這就非常少見了!

小孔並非圓形孔,而是梅花孔,這就需要匠師精心雕琢——以當時的製瓷條件,在泥坯上挖孔,而且是如此之小的六瓣梅花孔,技術難度之大,難以想象。

僅此一條,這尊香爐的價值,就要遠超同類的盤碟盞碗瓶!

連連稱歎,盧燦將目光繼續往下移,落在爐壁上。

爐壁微微往外鼓起,古樸典雅,流線自然。釉色為青,蟬翼紋開片均勻自然,縫隙間有著淡淡的粉色,間或會有一些褐色出現,這是時間流逝在這件瓷器上的印記。

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於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將這種難以控製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製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

這尊香爐的釉麵開片較細密,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麵中細小沙眼呈芝麻花形狀。

香江的潤馨瓷器最近也在仿製汝瓷,因為開片,傷透腦筋。現在仿製成形的器具,所形成的開片,雖然被外界評價頗高,但在盧燦看來,依舊缺點火候。

這次行經寶豐,有了大量汝窯瓷器實物,他們應該能找到正確方法。

汝瓷以釉取勝,釉色青中泛藍、純淨、溫潤,釉麵隱現出一種柔和含蓄的光澤,它既不同鈞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窯的脂光,而是一種類似古玉般內蘊的光澤。

盧燦再度舉起這尊香爐,對著初升的朝陽照了照,釉色青中帶黃,他又將身子擋住光線,再看釉色,卻又是青中帶天藍色,如一汪湖水。

爐壁看完,再看底足。

三足為虎足,與爐耳一樣,胎坯拉成後接在爐體上麵的,足底施釉平整,微微外撇,支撐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