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選址,原本是件商業事件,可是,他們的動作被媒體多重解讀,引發這一波股市恐慌。
第一、由於買家是中國銀行,媒體很自然的就想到,十五年後就到九七這個現實問題。中銀的行為,被解讀為內陸政府“強勢回收”的一種姿態。
第二、中銀出資十億港元購買銅鑼灣中心地塊,該幅土地如果在一年前出售,評估師估計的售價將高達二十五億港元——這說明什麼?說明香江房地產業的泡沫化。
喜歡湊熱鬧的媒體,將這份價格,看成香江地產的真實價格——港督府不會在中英會談前有膽量坑內陸。
兩條消息一結合,股民恐慌心態大起,四天之內,股市下跌一百八十點,跌幅為16%,香江各大地產公司的股票遭狂拋!
九龍傻眼了!
林嘉年主導的九龍置業地產項目,是從去年開始投產的,第一個項目剛剛銷售,就遭遇一瓢冷水迎麵潑來。
如果隻是一個項目,九龍銀行還無所謂,可是,去年地產業的紅火讓林嘉年紅眼了,在今年的港府地皮招標中,九龍置業一口氣拿下六塊地皮,其中有三塊地皮項目,進行到一半,急等著第一個項目回收的利潤,來維持呢。
屋漏偏逢連夜雨,地產項目被套,不知怎麼傳出消息,連帶著儲戶也開始懷疑,爆發了第一波擠兌風潮。
好在這一次風波,林嘉年解決的比較及時,未曾釀成災禍——他向彙豐申請巨額貸款成功。九月事件之後,九龍銀行為維持項目的正常運營,以及銀行的資金流動,從彙豐那裏貸款2.15億美元(約合十五億港元)。
九龍銀行在香江隻能算是中等銀行,靠山為彙豐,可是,彙豐不是慈善機構,從彙豐拿到貸款,必須有抵押。前幾筆貸款已經將九龍的庫存金用得一幹二淨,連從盧燦這裏運作的一噸黃金,也隻在庫房中待了兩天,就被彙豐的安保部門運走。
不過,它讓九龍再度從彙豐那裏,運作來四千六百萬美元的貸款。
這點資金幫助九龍銀行度過艱難的二十天。
這二十天,奇跡沒有發生。
儲戶的擠兌雖然略有平息,可每天的出賬大於入賬,這是個大問題——一旦金融行業沒有信任度,就意味著沒有前途。而地產項目那邊,更是吃錢大戶,家族銀行出現信任危機,九龍置業更不敢放手,一旦停工,隻怕全香江的人都知道,九龍銀行出問題了。林嘉年隻能硬撐著,準備將項目繼續完成。
為了結束信任危機,潘愛生和林嘉年,想出一個“展示存儲金以示資本”的笨辦法,即用一筆能震懾人心的儲備金,向儲戶公開展示,以證明九龍銀行不存在資金問題。
還別說,這種方法雖笨,可效果好,沈萬三幹過、喬致庸幹過,無一例外,都解決了當時的錢莊擠兌問題。
盧燦的兩根大拇指相互繞著,眼睛盯著麵前的茶盤。
許久,他才發話,“林叔,出讓半噸黃金給您不太現實…九龍銀行現在的資金,估計也買不起…”
他的話還沒說完,林嘉年和潘愛生都麵露失望之色,繼而尷尬起來——兩人剛才還想著如果能從盧家拿到黃金,第一時間抵押到彙豐,再拿一筆貸款,然後再支付給盧家(黃金實物抵押,他們能從彙豐拿到自身價值三倍的款項,前文說過)。
沒想到被盧燦戳破了。
盧燦笑笑,示意自己還沒說完。
“我可以借給九龍銀行一噸黃金,是借,時限為一個月。”
“啊?!”“哎呀!太好了!”兩人不約而同的拍起大腿。
盧燦為什麼要賣人情給林家?無它,盟友爾!
盧家在香江,真正能患難交心的盟友不多,盧燦和林家交往很多,無論是林嘉義還是林嘉年,都還不錯,非常守信——十月份九龍銀行那麼困難,林嘉年沒有拖延一分一毫的資金,將一噸黃金的款項,全額支付。
就憑這,盧燦覺得和林家走近,不是壞事。
當然,盧燦也有自己的私心,他其實有辦法也有資金實力,讓九龍銀行很平穩的度過此次危機,可輕易得來的不珍惜。
隻有林家真的陷入絕境,那時才能體會到盧家伸手拉一把的珍貴。
送走兩人之後,盧燦坐在沙發中,搓搓眉心。
怎麼也沒想到,這一波香江金融危機,竟然從九龍銀行開始!
不是謝利源金鋪嗎?不是恒隆嗎?
九龍銀行的危機,還真的有自己的因素——如果沒有自己幾批黃金的注入,林嘉年恐怕沒這麼大的野心!
九龍危機,給盧燦敲響警鍾,金融危機真的來了,自己準備的措施,能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