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件是一隻蛋殼黑陶高柄杯。
龍山黑陶是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龍山文化距今已經有四千年的曆史,它是大汶口文化的一條支脈,其主要發掘地為濟南章丘城子崖遺址。
1928年,考古學家吳金鼎發掘城子崖遺址,發現大批薄如蛋殼的黑色陶器,與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器,並稱為中國高古時期兩大“製陶奇跡”。
這一遺址的發掘,震驚中外。
令人扼腕歎息的是,吳金鼎先生在發掘完畢之後,當地政府對該遺址並未采取保護措施,被很多聞訊而來的古董商們,還有土行孫們,掘地三尺,盜走相當數量的黑陶器物。其中,有不下於二十件龍山黑陶整器,流落到東瀛、歐美等地。
這讓後來的考古工作者,在統計龍山黑陶的存世量上,一直有著不小的爭議。
無論存世多少,每一件龍山黑陶,都是市場上的珍品。
當然,龍山黑陶在後世的古董市場上,一直是個禁忌品——它們的高仿品太多太精,令人防不勝防。
盧燦和華克倖剛才出手買了兩隻小碗,這位攤主也看見了,他見盧燦過來,連忙點頭示好,小聲說道,“正品龍山黑陶,隻賣十塊,糧票折算也行,不少於五十斤。”
呃,盧燦心頭一顫,這口氣,怎麼聽都像後世街頭小販“五塊錢一斤,十塊錢三斤”的吆喝。
他的目光再度掃掃這件蛋殼黑陶,感覺對。
“我能上上手?”盧燦問道。
這位攤主伸手,示意隨意上手。
這一次,盧燦拿出兜中的小手電,圍著這件黑陶高柄杯,仔仔細細的察看一圈。
這是上手之前必須要看的——龍山黑陶,最大的特點就是薄,陶器一薄就容易淬,萬一這件黑陶有隱傷,上手後淬了,責任還真說不清。
沒看見明顯的傷痕後,盧燦將手電交給華克倖,自己兩隻手小心翼翼的將其捧出來。
這件高柄杯,整高約有二十厘米,是采用灌漿手法製作的,杯體分為三個部分:
其一是喇叭形大侈口,口徑約為六厘米,深腹;
其二是梭型手柄,從這手柄形態可以得知,中國的紡織技術,在四千年前就已經存在並成熟,並且非常重要,否則不會被匠人運用到杯具的塑形上。
其三是杯底,直徑為兩公分左右,內凹型。
在三個部分之間,各有一道凹槽,線條優美。
在激光手電的白色光柱照耀下,表麵烏黑發亮,器形端莊,質感細膩潤澤,寶光光澤沉著典雅,具有一種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靜之美。
唯一有點遺憾的是,杯底有黃豆粒大小的豁口,應該是磕碰所致。
缺憾也是一種美,好東西!珍品!
“我買了!”這件東西遇到,自然不能錯過,盧燦沒舍得放下,抬頭說道。
“等一等!這件陶器……能讓給我們嘛?拜托了!”
突然,盧燦旁邊響起一聲有些別扭的女子話語,雖然是漢語,可語調怎麼聽著都有些饒舌。
外國人?!
盧燦這才注意到,距離自己兩步遠的地方,站著兩男一女,都裹著頗有中國特色的棉大衣,剛才說話的,就是站在中間的那位女子。
燈火朦朧,看不清麵貌,可聽聲音,年紀應該不大。
盧燦眉頭皺了皺,古董交易,竟然還有人插隊?還懂不懂行?
沒理會她,盧燦對華克倖點頭示意。
華克倖生氣的瞪了眼那說話的女子,立即掏出十塊錢,扔在那攤主的竹筐中,趕緊完成交易,遲則生變。
果然,那位三十來歲的攤主,有些猶豫的看看剛才插話的三位,並沒有伸手去取籃子中的十塊錢。
“對不起!美智子小姐不懂行,你們繼續交易!”那位女子旁邊的一位老者,向前邁出一步,對盧燦微微躬身。
聽到這句話,那位攤主這才撿起那十塊錢,交易算是完成。
碰到這種事,盧燦有些鬱悶,他拿著這件黑陶高柄杯,從這三位不速之客旁邊經過。
“您等一等!這件器物……我給您雙倍價格,可以讓給我們嗎?”
那女子尤不死心,在盧燦經過身邊時,聲音帶著點點嬌媚,“我們是來自東瀛客人,您不準備發揚風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