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上的傳奇,
他少年時畫的《南都賦》,使他的先生範宣(當時有名的學者)改變了繪畫無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藝,繪畫而外,又善於彈琴,更以擅長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
同時他還是有名的文學大家,其存世的文集有《戴逵集》九卷。
更讓他令名遠揚的是,他終身不士。
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有名的書法大家)帶著當時東晉皇帝的旨意征辟他,為了預防戴逵躲避,特意在雪夜去他家堵門拜訪,結果被戴逵翻牆逃走,不願出仕。
此人,可謂東晉隱士之風的代表人物。
當然,他的最大成就還是在美術方麵。
他是中國式佛像的首創人物,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迥異於印度及東南亞的中國佛像,都是繼承了他的血統。
在東晉之前,佛教傳入中國,其佛像都是以印度婆羅門教、耆那教、印度佛教的造型,其特點是“深眼窩、坦襟、赤膊”,一幅很突出的外國人模樣。正是戴逵大師,他結合中國人的特點,在佛像創作的過程中,融入很多中原元素,使佛像更具中原特征。
從此之後,佛教才真正在中原興盛。
他所製作的佛像,成為禪林佛像製造的“樣板”,因此,也就有了“戴家樣”的美譽。
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竟然知道“戴家樣”,盧燦如何不驚?
盧燦重新蹲下/身子,對這男孩笑笑,“我上手看看,可以嗎?”
那男孩忙不迭的點頭。
這是一尊迦坐無量壽佛像,材質為很普通的鬆木,佛像含蓮台高約三十公分,兩條筷子粗的裂紋,從蓮台一直延伸到佛像的腹部,此外,手臂、肩膀等處,有幾道小裂紋。
東晉戴逵的佛像,好鑒定嗎?
盧燦還真的知道,而且上輩子還見過不止一次——戴逵在金陵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一隻存在,保存的還不錯,雖然修葺過幾次,但整體風格一隻沒變。
盧燦曾經看過不止一次。
順便說一句,金陵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
戴逵所製作的佛像,是典型的“秀骨清像”型,線條柔和,神情逼真,但又因為是始創,不可避免的還夾有一定的“印度佛像”特性——高鼻梁、深眼窩、濃眉。
盧燦看了兩遍,越來越覺得像是真的戴家樣。
忽然想起那男孩提到的另一句話,他問道,“能告訴我,你母親是從事什麼工作的?她是怎麼鑒定這尊佛像是戴家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