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清宮文房(2 / 2)

這還是地方官員進獻的,其大頭還在內務府定製——清吳振棫(音玉)《養吉齋叢錄》記述:“供禦文房四事,別類稱名,不可勝紀……筆之屬則以書‘福’筆為‘萬襈珍用’之管。所謂賜福蒼生也;禦書常用者,有斑竹管、大提筆、髹漆、文檀各種提筆。其內廷用筆由江南織造、江寧織造、杭州織造等按內廷發樣承辦製作。”

合計內廷定製和外省進貢,每年清朝內廷都能收到數萬支精工細作的毛筆。

皇帝每年能用多少毛筆?無非用來賞賜各部門及臣屬,最後積餘大量庫存,被英國人搶走不少。

桌上有白手套,盧燦戴上後,沒動那些套筆,而是從已經處理過的單筆中,拿出一支,這是一支完整名稱為“竹雕靈仙祝壽管紫漆鬥紫毫提筆”。

何謂提筆?可不是提筆忘字中的意思,而是指毛筆中較大的一種,指書寫如鬥方(一二尺見方)大小字體的用筆。書寫時多懸腕提筆揮毫,故也有人稱“鬥提筆”、“提筆”

與提筆相對應的,就是毫筆,也就是相對較小的毛筆,用於書寫普通字跡、勾勒線條所使用。

位於兩者之間的毛筆,叫做鬥兼毫,顧名思義……這支竹雕靈仙祝壽管紫漆鬥紫毫提筆,就是鬥兼毫,提鋒可寫小字,按筆則成鬥筆。

判斷一支毛筆的好壞,首先看配重。

筆管與毫鋒的配重,不能過於向下走,會無形中加大揮毫時對腕力的要求。至於配重過高……那就不合格了。盧燦手中這支毛筆的配重就非常平衡,在握筆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間,手腕抖動起來非常舒適。

第二自然要看毫鋒。

好毛筆的毫鋒,要求達到尖、齊、圓、健(俗稱毛筆四德)。尖係指筆鋒要尖如錐狀,利於鉤捺;齊指筆鋒毛鋪開後,鋒毛平齊,利於吐墨均勻;圓指筆頭圓柱體圓潤飽滿,覆蓋毛均勻,書寫流利而不開叉;健指筆鋒在書寫繪畫時有彈性,能顯現筆力。

一支毛筆價值的高低,同樣也要看筆管和毫鋒的材質,這好理解。譬如象牙管、玉管或者描金管,它自然要比普通竹管毛筆貴;狼毫、紫毫、貂毫筆要比普通羊毫貴。

放下手中毛筆,盧燦粗粗一覽,謔謔,桌上的散筆中,有不少好東西呢。好幾支都是帶款的明代精製毛筆:明宣德年款的紅雕漆牡丹紋管兼毫筆;明嘉靖年款的彩漆描金雙龍紋管花毫筆;明宣德年款的朱漆描金夔鳳紋管紫毫筆……

他又從另一側的筆筒中,發現十餘支明代精製毛筆,這些尚未修繕,盧燦沒上手。至於清代毛筆材質更是精良,金銀玉翠、木竹牙管,應有盡有。

這次,算是補足文房四寶藏品!

除了毛筆,另一條案上,處理的是各色硯台,堆放在案幾上的硯台有二十多方,其中最多的是鬆花硯,有近一半數量。

這又是一大收獲!

鬆花硯很有名,清三帝非常追捧,屢次將它位列“四大名硯”,但卻又不被文博界承認,被江南文人自動擠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這裏麵的故事,追究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鬆花硯以鬆花石為原料雕製而製成,鬆花石又名鬆花玉,產於中國東北長白山區。鬆花石最早是幹嘛用的?

它是磨刀石!滿清八騎起事,進犯邊關,用的磨刀石就是鬆花石!

一說就明白,這種“砍殺漢人”“助紂為虐”的石材,它天生就讓中原文人反感!因此,從文人階層,就開始抵觸鬆花硯。

其次,鬆花石本身就沒有平民化。

長白山是滿清的發祥地,被皇家封為禁區,禁止開采漁獵。鬆花石隻能由皇宮的‘造辦處’單獨進入山區采集石料,運回宮中研製成硯。

沒有大量的原料進入民間市場,它如何能躋身四大名硯?

那麼,清三帝為何又要力捧鬆花硯呢?

原因更簡單,清軍入關,坐穩江山後便想方設法擺脫自己祖先是“蠻族”的形象。而鬆花玉能製硯,硯台自然能代表文化,因此,他們想用這種方式,表明自己是有文化的……

中原文人無聲抵製、清三帝力捧、石材少民間流傳少,這些因素造成“鬆花硯文物稀缺”這百年後的文博現象。

現在,自己一股腦弄了十多方鬆花硯,而且各個都是清廷禦用硯台!

盧燦得意的都能笑出尿!

戴靜賢抱著一隻紙盒,匆匆進來,“李老師,您幫忙看看,這方硯台,是那位大家的?我們還真沒想起來。”

這是有疑?盧燦喜歡,連忙鑽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