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台北分館(1 / 2)

趙太來回港,香江藝術扶持基金最近又要組織活動,需要他回去主持。英國這邊,他媳婦阿芳帶著三歲的孩子照看產業。

“阿芳嫂,不用招呼,都是自家人。”見她忙來忙去的端茶倒水,盧燦客氣的說道。

肖芳是香江大嶼山人,家中漁民出身,典型的香江女人--勤勞能幹能吃苦精明。她很清楚所謂的“自家人”是對方的客氣話。

“燦少爺,您可別帶著我家太來飛,他吖,最近飄得很,天天開口閉口都是大事,都不耐煩和我們母子傾計(聊天的意思)。”

阿欣正逗著趙太來家三歲的阿有,聽罷抬起頭接話,“阿芳嫂,趙哥現在不是挺好嗎?香江藝術圈,任誰提起趙哥,不挑大拇指?”

“啊呀,那還不是燦少提攜?”阿芳嫂一揚手,脆促的說道,“就靠我家太來那磨磨唧唧的性子,能幹嘛大事?”

這才是她說話的重點,幫丈夫在盧燦麵前念好。

盧燦笑笑,探手摸摸阿有的腦袋,小家夥嘴上掛著一溜口水,眼睛溜圓的也不怕人,很可愛。盧燦拿起他胸口前的手帕,幫孩子拭去滴答答的口水,順便逗弄一句,“好醒目的細蚊仔(好聰明的小家夥),再大一些,我收你做契仔。”

“哦喲!盧少爺,這話我可是聽得明白。”阿芳嫂大喜,立即將孩子抱起來,對著周圍一圈作揖,“二少奶奶,李老爺子,還有戴館長可是要作證哦。”

孫瑞欣看看盧燦,見他隱隱間點點頭,便笑著從阿芳嫂手中結果阿有,“嫂子,這有什麼?阿有這細蚊仔我就很喜歡,今天就收他做契仔,長大後讓阿燦教他本事。”

“哎呀!那真是太好了!我馬上安排阿有拜契娘。”阿芳嫂雙掌一合,歡喜的恨不得馬上舉行儀式。

李林燦老爺子坐在另一側,笑眯眯的看看盧燦,戴靜賢則連連恭喜,盧燦則連連抱虛拳回禮。

收契仔,有什麼好恭喜的?

香江豪門收契仔,與後世影視圈或者幫派中,完全不一樣。

香江的係譜傳承中,契仔和契女一直很盛行。早年是各種江湖流派以收契仔契女(他們比弟子更親近)的形式來凝聚核心戰鬥力,到了近代,契女契仔文化走入豪門,變成他們收攏或者培養輔佐家族繼承人的人選,像這種契仔,必定會得到主家的全力栽培。

也就是說,盧燦此舉看似隨性,其實還真不是,很大可能是為了田樂群懷中的那位“盧家新一代”早早鋪墊。

當然,這些都是李林燦和戴靜賢的揣測。

“不急不急!”阿欣擺擺手,逗弄著孩子,“阿有這麼聰明,等回港後,讓家中老太爺,還有田姐過過目。”

“欸!欸!那真是太……”阿芳嫂搓搓手,不知該怎麼形容。

趙家現在頗有資本,日子並不差,可這一切都建立在盧燦對趙太來的大力扶持,現在自家兒子阿有,又被盧燦與孫瑞欣收為契仔,還是老太爺過目、盧家掌家夫人親許,那……趙家算是徹底綁在盧家這棵大樹上。

阿欣帶著阿芳嫂和阿有去挑選禮物,她和盧燦從法國帶回來不少小禮品。盧燦陪著李老爺子和戴靜賢聊天,聊在法國搜羅藏品的事情,當然,也少不了虎博在六月下旬召開的“梵高素描鑒定”新聞發布會。

“德西德裏神父?《東遊藏記》?他不賣?”

李林燦是偏考古類的文博專家,對文字類的藝術品更偏愛。聽到盧燦提及德西德裏神父當年的東行遊記手稿一事,並失之交臂,惱怒的一拍手,瞪了盧燦一眼。

“那是好東西啊!記錄藏區,乃至整個東南亞,十八世紀宗教、政/治、文化、經濟的第一手最真實資料。你怎麼就買不回來呢?”

“要不,你安排人再去問一次?”老頭子不死心,敲著桌麵問道。

盧燦無辜的一攤雙手,“他就是不願出手,我也沒辦法。”

是的,盧燦從阿方索那裏購買了十四件新鄭彝器,還將他家老房子也買下來,但是阿方索始終對祖上德西德裏神父所傳來下的《東遊藏記》一直未曾鬆口,直說這是祖傳文稿,不能外賣,甚至都沒讓盧燦見上--推辭說這些東西都在羅馬老宅院中。

其中是否另有隱情,盧燦也不清楚。

老爺子遺憾的搓搓手,倒是戴靜賢出了個不錯的主意,“阿燦,要不……購買一份影印本,應該問題不大吧?”

盧燦摸摸鼻翼,影印本?應該沒什麼問題吧?點頭答應過幾天去巴黎試試。

盧燦不知道,阿方索並非不想賣,而是……他的祖上德西德裏神父在這份手稿中,有著大量詆毀東方人的語句--可不僅僅是藏區,德西德裏對印度和尼泊爾同樣沒啥好評價,堪稱一份典型的中世紀歧視黃種人的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