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發展新動力構成調查(1 / 3)

中國發展新動力構成調查

特別策劃

作者: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重要發現

●推動過去一段時期中國發展的既有動力中,“政府投資”(5.06分)、“居民消費”(4.40分)、“產業發展”(4.26分)在當前的作用更加突出;

●推動中國發展的新動力中,“互聯網+”(5.52分)、“新型城鎮化”(4.93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4.82分)在當前發揮的作用更為充分;

●60.59%的受訪者認為,與之前相比,當前推動中國發展的動力在整體上提高了;

●幹部幹事創業熱情不高,成為國家發展新動力在當前發揮作用的關鍵製約;

●各個時期中,“不斷地科技創新”(4.46分)、“持續地改革開放”(4.33分),都是促進國家發展動力形成的兩個重要源泉。

調查說明

調查時間:2015年8月3日—8月19日

調查方式:互聯網發布+微信公眾平台推送+紙質問卷調查

樣本構成:5971人參與了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466份,有效回收率94.4%。黨政幹部占18.41%,專家學者占13.43%,企業管理者占16.52%,普通公眾占51.64%。

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任何時候都不是自發的。回顧各個曆史時期,正是一些推動發展的動力因素存在,國家才得以發展。然而,在不同時期,由於國際國內形勢、國內資源環境等方麵的變化,國家發展的動力構成往往又有所不同。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提質增效成為今後發展的重點,國家發展的動力也在經曆著調整、變革和轉換。然而,由於處於“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當前中國發展麵臨舊動力減弱和新動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在如此重要的發展節點上,中國發展的動力構成是怎樣的?期間有哪些新的動力正在形成?又有哪些舊的動力正在減弱?是否存在影響新動力充分發揮作用的因素……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促進各級各地更好地整合各種動力,全麵形成發展合力,推動各地乃至中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於2015年8月3日至8月19日組織實施了“當前中國發展動力及其構成”問卷調查。通過互聯網發布、微信公眾平台推送以及紙質問卷發放,共有5971人參與了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466份,有效回收率94.4%。主要調查發現如下。

推動中國發展的既有動力中,政府投資在當前國家發展中的作用最突出

改革開放戰略實施後,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工業、從東部到西部,各地區、各行業領域的改革相繼展開,政府和社會投資不斷加大,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異軍突起,三大產業特別是製造業規模化發展,居民消費水平快速攀升,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使得經濟增長要素中的“三駕馬車”保持了強勁勢頭,創造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奇跡。

步入全麵深化改革時期後,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成為發展主線。在這種背景下,政府投資、居民消費、產業發展等前述既有動力,在推動當前國家發展方麵作用如何?為此,我們設置了“居民消費”“政府投資”“社會投資”“對外貿易”“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城市化”“市場體係的構建”8個獨立的選項,以此詢問受訪者其中哪些因素是支撐中國過去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動力,並請受訪者按照這些動力在當前的作用由高到低依次做出選擇。調查發現:首先,僅從各選項選擇人數上看,8個選項的選擇比例均在50%以上;其次,從排序上看,“政府投資”(5.06分)、“居民消費”(4.40分)、“產業發展”(4.26分)分列前三位。

在全麵深化改革進程中,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成為核心,而推進政府職能加快轉向“服務型”,將更多領域向社會和民間資本開放,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向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轉變,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正因此,社會和民間資本在推動發展方麵的作用得到空前的重視,一些專家學者甚至認為其將取代政府投資,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關鍵動力。當然也有持不同意見的專家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當前的基礎設施水平還相對落後,廣大農村地區對政府投資還有非常大的需求,而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又對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大趨勢,但仍僅限於部分“準公共品”,對於諸如教育、醫療等一些排他性和競爭性都十分有限的公共品,仍是主要由政府部門來承擔供給責任。可以推定,這應是受訪者對政府投資在推動當前國家發展方麵給予高度肯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