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足智多謀(1 / 2)

至正二十五年,楊士奇出生在袁州,當年正是朱元璋鬧革命的時候,各地都兵慌馬亂,民不聊生,為了躲避饑荒,楊士奇的父母帶著他四處奔走,日子過得很苦。在楊士奇一歲半的時候,他的父親終於在亂世中徹底得到了解脫。

幼年的楊士奇不懂得悲傷,也沒有時間悲傷,因為他還要跟著母親繼續為了生存而奔走,上天還是公平的,他雖然沒有給楊士奇幸福的童年,卻給了他一個好母親。

楊士奇的母親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即使在四處飄流的時候,她也不忘記做一件事——教楊士奇讀書。在那遍地烽火的歲月中,她丟棄了很多行李,但始終帶著一本書——《大學》。

讀書是要講天分的,楊士奇就十分有天分,可讀書還需要另一樣更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錢。

沒有錢,就上不起私塾,就讀不了書,就不能上京考試,就不能當官,畢竟科舉考試並不是隻考《大學》。

洪武四年,楊士奇的母親改嫁了,楊士奇從此便多了一位繼父,一位嚴肅且嚴厲的繼父。

這位繼父叫羅性,他同時也兼任楊士奇的老師。

羅性,字子理,事實上,他並不是一個普通人,此人出生世家,當時已經是著名的名士,且有官職在身,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瞧不起人。

楊士奇懷揣著好奇和畏懼住進了羅性的家,當然,也是他自己的家。

起先,羅性對自己這個繼子沒什麼好感,這也是當然的,畢竟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誰會對他多好呢。

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小事,讓羅性徹底改變了對楊士奇的看法。

洪武六年,羅家舉行祭祀先祖的儀式,還是小孩的楊士奇被觸動了,他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親和顛沛流離的生活,他也想祭拜自己的父親和親人。

可是羅家的祠堂決不會有楊家的位置,而且如果他公開祭祀自己的家人,恐怕是不會讓繼父羅性高興的。

這個年僅八歲的小男孩卻並未放棄,他從外麵撿來土塊,做成神位的樣子,找到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鄭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親跪拜行禮。

楊士奇所不知道的是,他這自以為隱秘的行為被一個人看在了眼裏,這個人正是羅性。

不久之後,羅性找到了楊士奇,告訴他自己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為,還告知他從今往後,恢複他的楊姓,不再跟自己姓羅。

楊士奇十分驚慌,他以為是羅性不想再養他,要將他趕出門去。

羅性卻搖了搖頭,歎息道:“我的幾個兒子都不爭氣,希望你將來能夠略微照顧一下他們。你才八歲,卻能夠寄人籬下而不墮其誌,不忘祖先,你將來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將來你必定不會辱沒生父的姓氏。”

自此之後,羅性開始對楊士奇另眼相看,並著力培養他,供他讀書,也就因此,才會有了未來的楊士奇。

然而曆史一遍遍告訴我們,偉大的人前半生的人生一定不會一帆風順。僅僅一年之後,羅性因罪被貶職到遠方,楊士奇和他母親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然而在這艱苦的環境下,有誌氣的楊士奇卻沒有放棄希望,他仍然努力讀書學習,為自己的將來而奮鬥。

沒有功名的楊士奇仕途並不順利,他先在縣裏做了一個訓導,類似今天的縣教育局官員,訓導隻是個小官,就是整天在衙門裏混日子,可楊士奇做官實在很失敗,他連混日子都沒有混成。

不久之後,楊士奇竟然在工作中丟失了學印,在當年那個時代,丟失衙門印章是一件很大的事,比今天的警察丟槍還要嚴重得多,是有可能要坐牢的。此時,楊士奇顯示了他靈活的一麵。

如果是方孝孺丟了印,估計會寫上幾十份檢討,然後去當地政府自首,坐牢時還要時刻反省自己,楊士奇沒有這麼多花樣,他直接就棄官逃跑了。

這才真的不是書呆子啊。

之後逃犯楊士奇流浪江湖,他這個所謂逃犯是應該要畫引號的,因為縣衙也不會費時費力來追捕他,說得難聽一點,他連被追捕的價值都不具備,此後二十多年,他到處給私塾打工養活自己,值得欣慰的是,長年漂泊生活沒有讓他變成二混子,在工作之餘,他繼續努力讀書,其學術水平已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在度過長期學習教書的流浪生活後,楊士奇終於等到了他人生的轉機。

建文二年,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寫《太祖實錄》,楊士奇由於其紮實的史學文學功底,被保舉為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