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哲學家呂克·費裏:什麼是好生活?(1 / 3)

法國哲學家呂克·費裏:什麼是好生活?

文化

作者:曾焱

呂克·費裏

呂克·費裏在2002到2004年甚至還有過一段成功的政治生涯:51歲那年入閣希拉克時期的法國政府,出任青年、國民教育與科研部長。事實上,這位著名哲學家——2002年出版的《法國哲學史》稱他為“最能代表新世紀的哲學家”——對政治長久以來都保持興趣:自1994年起他就進入國家議會,在法國司法改革議題中擔負重要角色。2004年卸任部長後,費裏仍擔任法國國務院社會分析董事會副主席,直至2013年。

“法國知識分子有從政的傳統。”費裏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提到了夏多布裏昂和安德烈·馬爾羅的名字,前者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大家,曾在波旁王朝出任外交大臣,後者既為著名作家,也是戴高樂時代的法國文化部長。

在法國,呂克·費裏的著述被媒體描述為“當下的哲學”。對於“當下”這個定語,可以理解為他對時代問題總有敏銳思考,或者,也在指他哲學思想的“切實可行”——在他最暢銷的一本著作《什麼是好生活》裏,費裏闡述哲學的終極目標時用到了這個詞語。費裏說,他認同另一位法國哲學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Andree Comte-Sponville)對哲學的定義——“思考生活,體驗思想”,但他強調要補充自己認為十分關鍵的前提。“我們被感召著要思考的人生,以及我們采取某種哲學態度後即將體驗的思想,既非日常生活也非日常所想,而是在人類意識到自己‘終有一死’這一前提下的生活和思想。”他認為當代哲學必須在道德、宗教的框架之外提出關於好生活的問題,對此他寫道:今天的哲學往往被簡化為,“論??”簡化為與其詞源學語義所揭示的主旨——“對智慧的愛”——相去甚遠的評注。然而當它在希臘人中間發端時,哲學其實是被視為一種與對人生態度不可分割的智力生活。它的終極關懷就是“生活”,“人應當怎樣生活”是哲學首要的問題。即便當它轉向對物理學、數學或是邏輯等高深學科的探索時,其最終的目標仍是從中尋求一種能夠真正為生命曆程提供指引的(從字麵意義上講)“切實可行”的答案。

費裏在思想界成名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84?1985年,他和哲學家阿蘭·雷諾(Alain Renaut)合作撰寫了《68年的思想》,這本書出版後立刻引起爭論,被學界視為對六七十年代法國後現代主義大師福柯、德裏達等人的思想反擊。之後他出版了《體係和批判》、《海德格爾和現代人》。連續幾本政治哲學著述,讓費裏成為法國思想界的新生代人物,“對上一世紀的解構主義思想體係進行深入思考並對其不甚滿意”的代表者。

至上世紀90年代初,費裏關注的問題轉向生態和全球化體係,他的《新生態秩序》被譯成15種語言,並為他贏得法國的重要文學獎項Medicis桂冠。但他的哲學思考和觀點成為一種法國社會的時髦和流行,應該還是在21世紀:2002年後,費裏任部長期間也繼續他對形而上學和宗教的思考,以一係列寫作來探討生命意義和自我超越,包括《什麼是好生活》、《學會生活》、《愛的革命》等等。其中《什麼是好生活》在法國發行量超過10萬冊,對於一本當代哲學作品,這真是令人驚訝的數字。

“解構一個問題不過是換一種方式來思考它罷了。”在《什麼是好生活》裏,費裏沿著古希臘斯多葛學派、基督教教義以及現代哲學從尼采到弗洛伊德對什麼是好生活的回答,試圖探討當下人們通往好生活的多種途徑。正如他自己所聲明的,寫作這本書的意圖並不是引導人們尋求關於好生活問題的終極答案,不是要尋求宇宙論、神學或者烏托邦的死灰複燃,也絕不是向唯物主義的誘惑低頭,雖然表麵看來似乎不得不這麼做。“激發我寫作本書的信念就是:西方正處在一種前所未有的變化之中,而我們尚未對此做出反應。這一變革如此出人意料,20世紀現有的哲學似乎都不足以界定其含義。”

德國哲學家尼采

他的一些觀點極為契合現實中人們的處境,比如,他所指認的我們的“當下”:社會“成功”的幻影、圍繞自我奮鬥成功之人的神話和權力的假象所產生的狂想如此之強烈,它們幾乎無所不在,以至於遮擋了我們的視線。在盛請我們自由行動和自我實現的名義下,我們的白日夢和當今世界的績效崇拜對其寄予厚望並為之付出如此沉重代價的“成功”理想,難道不是正在迅速形成一種新型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