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蹩腳”的戰術反應
專欄
作者:宋曉軍
9月19日,參院以78對22票通過了為避免政府關門的臨時開支法案和武裝敘利亞溫和反對派的決議。一天前,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在眾院表示,中央司令部已經有了空襲敘境內“伊斯蘭國”武裝(ISIS)的計劃,但奧巴馬沒有批準。同時他重申了美國不會派地麵部隊。隨後,一些美國保守派媒體就開始批評奧巴馬打擊ISIS的計劃,是個“蹩腳”的戰術反應。那麼這個計劃到底是不是一個“蹩腳”的戰術反應呢?
我們先從軍事上看看這個計劃的內容。簡單說,這個計劃大致分兩部分。一是繼續武裝、培訓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武裝,同時給予其足夠的空中支援和軍事顧問支持;用空襲配合伊拉克現政府軍隊抵禦ISIS向包括巴格達在內的東南方向滲透、進攻。二是武裝、培訓敘利亞境內約5000人的溫和反對派武裝,並輔以空中偵察的情報支持,對ISIS在敘境內的基地施加軍事壓力和打擊。也就是說,未來要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展開美軍與庫爾德武裝及敘境內溫和反對派武裝的聯合作戰。
那麼從戰術上看,這種作戰方式可行嗎?根據美軍中央司令部9月9日公布的在伊拉克北部的空襲作戰數據,在空襲ISIS的212個目標中,隻有40%的機動平台。其中製式的裝備隻有2輛坦克、15輛裝甲車、37輛軍用悍馬車,其餘都是非製式的“皮卡”。從裝備上看,這些目標根本無法躲過美軍的空襲。比如,美軍多型戰機上都安裝的“低成本地麵機動目標交戰係統”(AMSTE),不管是由設在後方的指揮部還是由在地麵上嵌入當地武裝的美軍情報人員,在作戰中都可以隨時使用該係統,對地麵上的機動目標實施探測、跟蹤、識別和打擊。
但是為什麼還有一些美國保守派認為奧巴馬不派地麵部隊徹底鏟除約3萬人的ISIS武裝的計劃“蹩腳”呢?根據以往的曆次作戰經驗,對於ISIS武裝這種遊擊式的作戰,一旦在短時間內無法徹底鏟除,那麼每次打擊不僅有削弱對方實力的效果,而且有讓對方“練兵”的機會,使對方能尋找到新的戰法。因此從純軍事專業主義的角度看,奧巴馬不派地麵部隊在短時間內徹底鏟除ISIS的計劃,看上去是“蹩腳”的。因為武裝、訓練當地武裝組織對付ISIS,在時效上顯然無法與派地麵部隊相比。但如果從“戰術反應”與“戰略選擇”差別上看,結論可能就不一樣了。從“戰術反應”上看,空襲加派地麵部隊的作戰時效性無疑更好;從“戰略選擇”上看,若美軍地麵部隊很快將ISIS鏟除後從中東撤軍,會不會在伊拉克出現“一個什葉派版本的薩達姆政權或伊朗版本的神權統製”呢?
事實上,美國的這一戰略預測並不是今天才有的。上麵引號中提到的預測,是美國前駐沙特大使、中東政策委員會主席在2006年10月做出的。而從那時算起再看今天,無論是俄羅斯的“西進東聯”戰略,還是中國的“東頂西進”戰略,對於美國而言都是影響其未來全球戰略布局的重大變量。也就是說,俄羅斯和中國近來強化展示軍事實力並進行聯合演習的背後,實質上是俄羅斯提出的“歐亞關稅同盟”與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地緣上的對接。在這個意義上看,奧巴馬政府在軍事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ISIS采用“蹩腳”的“戰術反應”,也許恰恰是一種“戰略選擇”。因為這至少是一種未雨綢繆:在未來可以利用敘利亞溫和反對派武裝和庫爾德武裝擾動伊朗控製伊拉克和敘利亞,阻止伊朗打通可能與俄、中在地緣上對接的波斯灣至地中海的“什葉派走廊”。
9月18日,奧巴馬在白宮發表聲明,稱國會通過的決議將有助於打擊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