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適當施加一些壓力(1 / 2)

“引狼入室”,製造生存壓力

美國某地區為保護森林中的羊群,就把所有的狼都殺光了,結果是羊群卻逐年減少。原來,沒有了狼之後,這些羊群很少奔跑,對疾病的抵禦能力極差,同時大量羊群的繁殖使它們沒有足夠的食物。考慮到這種情況,當地民眾又從外地引入了狼群,最後這些羊群又恢複了生機。

這一小小的事例說明了沒有危機感就沒有活力,這樣最終會導致自己廢滅。對一個團體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壓力那麼個人就會缺乏動力。我們可以想象在“吃大鍋飯”的年代,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誰都不想吃虧,所以就沒有人願意去多幹;但分開以後,多幹多得,不幹就什麼也沒有,這下誰不努力去幹好呢?關鍵就是生存的壓力使人去奮發前進。

隨著競爭的激烈,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被“狼”吃掉。領導可以利用下屬的這些心理,從外部招納有能力的人作自己的下屬,讓他們去搶舊下屬的飯碗,麵對競爭的壓力,舊下屬們也就不得下放低姿勢,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技能以做好自己的工作。

日本三澤公司的總經理三澤千代對這一用人藝術深有體會。

三澤認為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少了新鮮感和活力,容易產生惰性,找些外來的人加入公司,製造緊張氣氛,企業自然就會生機勃勃。於是三澤公司每年都要從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幹利索、思維敏捷、年齡在25—35歲的職員,甚至還聘請常務董事一級的大人物,讓公司上下的職員都感受到壓力。由於這一措施,從而使企業內部始終保持著奮發向上的活力。而同時,員工的能力都普通提高。

“引狼入室竹的主要目的是讓下屬都有一種生存的壓力,從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幹好。不過,在引進外部人才時領導也必須注意,首先這些人才必須是少而精,精才能達到實際的效果,不然就對內部人員構不成壓力;其次是因為下屬長期為你工作,心目中有一種功臣的感覺,如果引進人員過多則會使下屬認為領導喜新厭舊、讓外人來奪自家人的飯碗,就會導致自己人憤然出走,也就達不到育人的效果。”

智豬博弈

豬圈裏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豬會采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原因何在?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隻好親曆親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