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鹽酸利多卡因膠漿在經喉罩自主通氣患者中的應用(1 / 2)

鹽酸利多卡因膠漿在經喉罩自主通氣患者中的應用

臨床研究

作者:陸雅萍 肖純 陳煒 沈徐 高潔彥 鄧康 黃兵 孫建良 姚明

[摘要] 目的觀察鹽酸利多卡因膠漿塗抹於喉罩表麵及患者口咽部放置喉罩對自主通氣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將60例乳房腫塊區段切除術患者分利多卡因膠漿組(觀察組,n=30)和石蠟油組(對照組,n=30)。觀察組麻醉前3 min含服鹽酸利多卡因膠漿5 mL,剩餘塗抹於喉罩表麵,對照組將利多卡因膠漿換成等量石蠟油,待患者入睡後將喉罩置入。記錄兩組患者麻醉前5 min(T0)、置喉罩時(T1)、置喉罩後5 min(T2)、術始15 min(T3)、拔喉罩時(T4)、拔喉罩後5 min(T5)的MAP和HR以及術中、術後不良反應。結果組間比較, MAP在T2、T3和T4,HR在T3、T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2 兩組患者各時點MAP、HR變化的比較

對照組MAP在T2、T3、T4和HR在T3和T4均高於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其餘指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內各時點的MAP與T0比較,對照組T1降低,T3、 T4升高,觀察組T1、T2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各時點的HR與T0比較,對照組T3、T4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其餘指標組內不同時點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2.3不良反應

觀察組術後咽痛2例(6.7%)低於對照組9例(30.0%),術中吞吐反應、惡心均0例,對照組分別為8例(26.7%)和3例(10.0%),且兩組均無術中知曉、嘔吐與返流誤吸發生;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喉罩是介於氣管導管和麻醉加壓麵罩之間的一種全麻通氣工具,具有操作簡單、對呼吸道損傷較小、患者易於接受、並發症少等優點[6]。與氣管導管相比,雖然具有安全、有效、易置入、可在較淺麻醉下完成等優點,但喉罩對咽喉部的刺激、損傷[7]和循環波動[8]卻依然存在。據報道,喉罩通氣全麻咽喉痛的發生率約為7%~12%[9]。利多卡因膠漿廣泛應用於胃鏡檢查時[10,11],主要有表麵麻醉、潤滑和祛泡作用[12]。有學者報道,采用利多卡因膠漿塗抹氣管導管表麵後行氣管插管,可減輕刺激,防止氣管插管時心血管反應,保持血流動力學平穩,解決患者的痛苦,並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13,14]。鹽酸利多卡因膠漿含2%的鹽酸利多卡因,是一種腔道表麵潤滑麻醉劑。膠漿製劑有潤滑劑的作用,可以減小喉罩置入過程對咽喉部的摩擦,降低置入時的阻力,順利完成喉罩的置入,從而防止喉罩置入過程中對齶、舌麵和咽喉部黏膜的損傷,減少患者術後咽喉部疼痛不適;膠漿製劑還可延緩組織對局麻藥的吸收,延長局麻藥的作用時效[15]。鹽酸利多卡因酰胺類中效局部麻醉劑,穿透力強,能對口腔、咽喉部產生良好的局部麻醉效應,能阻斷神經纖維的傳導,可使交感神經興奮性下降,從局部消除約需2 h,可使咽喉肌擴張鬆弛,便於喉罩的置入和存放期間的耐受;塗抹於喉罩表麵的膠漿藥效直接作用於口腔、咽喉部,產生持續的局部麻醉效應,減少患者的咽喉部反射。

本研究於麻醉前3 min予患者口含服鹽酸利多卡因膠漿5 mL作口腔內黏膜表麵麻醉,再將剩餘5 mL鹽酸利多卡因膠漿均勻塗滿於喉罩表麵置入。觀察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在置喉罩即刻由於麻醉誘導藥物的作用MBP雖較麻醉誘導前降低,但在置喉罩後5 min即開始回升,至術始15 min和拔除喉罩時MBP較麻醉誘導前5 min明顯升高,HR明顯加快,並有8例患者出現吞吐反應需加大麻醉藥量來完成手術,發生惡心3例;而觀察組在置喉罩即刻和置喉罩後5 min MBP降低,這可能是由於麻醉誘導藥物的抑製和鹽酸利多卡因膠漿表麻措施的采用共同使得喉罩置入的刺激和心血管反應減小,其餘各時點的指標無明顯變化,可能由於利多卡因表麵麻醉作用持續存在之故,無吞吐反應和惡心發生。對照組咽痛發生率高於觀察組,術中知曉、嘔吐、返流誤吸兩組患者均未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