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孕囊內注射MTX 聯合宮腔鏡治療子宮瘢痕妊娠62例臨床分析(1 / 3)

孕囊內注射MTX 聯合宮腔鏡治療子宮瘢痕妊娠62例臨床分析

臨床探討

作者:倪金蓮 楊臘枝

[摘要] 目的探討孕囊內注射MTX 聯合宮腔鏡治療子宮瘢痕妊娠的臨床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62例孕囊內注射MTX 聯合宮腔鏡治療的子宮瘢痕妊娠的臨床資料。結果 62例患者均為Ⅰ型子宮瘢痕妊娠,彩超均為活胚。囊內注射MTX前血B-HCG(9 590±1 230)mIU/mL,注射後4 d血β-HCG下降(87.5±11.8)%,1周血β-HCG下降(93.5±12.3)%。孕囊死亡平均時間為3~8 d。宮腔鏡術中無子宮穿孔、子宮破裂、大出血發生。結論孕囊內注射MTX 聯合宮腔鏡治療孕囊向宮內生長、活胚的Ⅰ型子宮瘢痕妊娠具有療效好、治療周期短、血β-HCG恢複快、創傷小、出血少的特點,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 子宮瘢痕妊娠;孕囊內;MTX;宮腔鏡

[中圖分類號] R71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1-0152-03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剖宮產術後子宮瘢痕(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CSP是指孕囊或胚囊著床於既往子宮切口瘢痕處。此病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但危險性極大,嚴重者可引起子宮破裂、大出血甚至子宮切除,是剖宮產遠期並發症之一。發病率為1∶2216~1∶1800,占異位妊娠的 6.1%[1,2]。本病治療方法多異,目前尚未形成規範性指南。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孕囊內局部注射MTX 聯合宮腔鏡治療剖宮產術後子宮瘢痕妊娠62例,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剖宮產術後子宮瘢痕妊娠病例總計254例,其中62例患者采用孕囊內局部注射MTX+米非司酮+宮腔鏡下吸宮術治療。患者年齡25~37歲,平均(29±6.2)歲,孕產次1~9次,一次剖宮產史38例,二次剖宮產史20例,三次剖宮產史4例。前次剖宮產距本次妊娠時間6個月~11年。

1.2臨床表現及診斷

均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流血及停經史,停經時間為(47±5.2)d,10例有輕微下腹脹痛,12例在外院因早孕行藥物流產失敗後陰道出血就診我院。8例誤診為稽留流產、宮頸妊娠和先兆流產。婦科檢查除3例有宮頸舉痛、子宮增大外,其餘無明顯的陽性體征。所有患者均經血β-HCG及陰道彩超確診。血β-HCG入院時為(9590±1230)mIU/mL。彩超示切口部位見直徑為2.2~5.8 cm大小的孕囊,周圍血流豐富。囊內可見胚芽及原始心血管搏動。

1.3治療方法

術前完善相關檢查,排除MTX、米非司酮及宮腔鏡禁忌證。常規外陰陰道消毒,用9號穿刺針頭在B型超聲的引導下刺入孕囊內,穿刺成功後吸出囊液,同時注射MTX 50 mg。術畢觀察30 min,無不適轉入病房。術後米非司酮50 mg口服,每12小時1次。連用3 d。分別於術後第4天及第7天查血β-HCG,待血β-HCG下降至1000 mIU/mL以下,陰道彩超示胚胎死亡後行宮腔鏡下吸宮術。宮腔鏡手術均在連硬外麻醉下進行,采用OLYMPUS公司生產的宮腔檢查鏡(外徑4.5 mm)和被動式連續灌流宮腔電切鏡(外徑8.5 mm)及配套的其他設備[水壓80~120 mm Hg,流速(200~250) mL/min]。膨宮介質為5%葡萄糖液,切割電極功率為80 W,凝固電極功率為50 W。宮腔鏡術時同時設置腹部B型超聲探查。首先觀察宮腔形態及妊娠部位、孕囊大小。用探針探查孕囊距宮頸外口的距離後,於宮頸部注射縮宮素20 U,調整負壓為0.2~0.4 kPa,用小號吸管順著子宮方向至孕囊下1 cm左右輕輕吸引,待B超顯示孕囊消失後,用小號刮匙輕輕搔刮宮腔蛻膜,置入宮腔鏡檢查組織殘留情況後再次搔刮病灶部位,直至組織清除幹淨。如孕囊與子宮瘢痕處粘連緊密或術中出血較多時不可強行吸刮。更換宮腔鏡檢查鏡為治療鏡,調節功率,用電切環電切妊娠組織或滾球電凝進行創麵止血。

2結果

孕囊穿刺注入MTX後第4天血β-HCG下降(87.5±11.8)%,一周血β-HCG下降(93.5±12.3)%,胚胎死亡平均時間為3~8 d。MTX囊內注射後無一例不良反應發生。宮腔鏡術中平均出血量為20~128 mL,無子宮穿孔、子宮破裂、大出血、子宮切除的發生。平均住院時間(12.5±3.5)d,住院費用(6500±1025)元。62例患者均治療成功。出院前複查血β-HCG(228±120)mIU/mL,彩超示子宮肌層回聲均勻。出院後一個月內跟蹤隨訪,β-HCG均完全恢複正常,20~40 d左右月經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