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讀影片《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悲劇意味(1 / 3)

解讀影片《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悲劇意味

環球縱橫

作者:張婷

[摘 要]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為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從電影問世後,全球範圍內所拍攝的《哈姆雷特》已經有了三十多部。莎士比亞刻畫出了有血有肉的哈姆雷特,成為西方戲劇史上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後來這部戲劇被拍成了幾十部同名電影,雖然拍攝年代、風格等有所區別,但是卻都刻畫出了莎士比亞的悲劇意味。本文擬從下列若幹方麵來論述影片中主人公的悲劇意味,希望能夠為相關讀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影片;《哈姆雷特》;悲劇意味

自從電影問世後,全球範圍內所拍攝的《哈姆雷特》已經有了三十多部。它講述了古時候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複仇故事。當時他在德國的一所大學求學,當他聽到父王突然去世的消息時,心情十分沉痛並奔回祖國為父親處理後事。但是,他的叔父克勞狄斯卻在哈姆雷特的父親剛去世不久就登上了王位,而且還和哈姆雷特的母親結婚了,哈姆雷特更加悲憤憂鬱。他的叔父對哈姆雷特宣稱老國王是在花園中散步的時候被毒蛇咬死的,但是哈姆雷特父親的靈魂顯靈並向哈姆雷特揭露克勞狄斯毒死自己,並且還篡奪王位的隱情。他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報仇。最終哈姆雷特用劍刺死了叔父,為父親報了仇,而且自己也中毒劍而亡。劇中的其他關鍵人物也基本上都死了,如哈姆雷特的母親因為誤喝毒酒而亡,哈姆雷特的愛人奧菲利亞因變瘋而墜河死亡。這出刻骨銘心的西方悲劇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一、殘酷無比的生存環境

哈姆雷特作為當時的丹麥王子,也是未來之國王,本應該擔負著治國平天下的曆史重任。因此,克勞狄斯的弑兄篡權行為導致他不得不對他複仇,然而更可以說是命運給他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其他任何人也無法幫助他完成這個過程,隻能依靠自己去發展自身行動的巨大力量。在複仇過程中,哈姆雷特的延宕行為頗具爭議,很多評論家甚至認為哈姆雷特是個貪生怕死的懦夫,例如歌德認為哈姆雷特“意誌軟弱”;基拖則認為他耽於幻想,不麵對現實,將“秘密”歸於上帝以及命運。從他一再拖延複仇行動來看,雖然是由於他與生俱來的思慮過重,但絕不是“懦弱”,他放棄那次報仇機會恰恰在於他恨之入骨。“一個惡漢殺死了我的父親,我這個獨子把這個惡漢卻送上天堂。噢,這倒是報德,不是複仇。收起來,我的劍,等一個更凶的機會。”本性善良的哈姆雷特在細節上竟然如此殘酷。這恰恰是因為他叔叔殺兄娶嫂,無論怎麼對待這個殘酷的惡徒都不為過。因此,在複仇拖延方麵,哈姆雷特隻是考慮“如何為”,也正是這種刻骨銘心的恨使得單純善良的他變得憂鬱,充滿了“悲劇意味”。哈姆雷特認清了殘酷的現實,但是卻沒有想到現實比看到的更加殘酷:自負的雷歐提斯會與凶殘的克羅迪斯二人狼狽為奸,比劍是預定好的陰謀。這種極度敗壞的現實使得理智、道德、善良遭遇到空前的絕望,也造就了揮之不去的悲劇。

二、詩性化的個性特征

從這部電影來看,刻畫了哈姆雷特浪漫化的人生態度,從而實現了哲學意義上的超越。在這部電影裏,詩化的絕對中介是感覺,它不是現實的“拷貝”,而是主觀地美化了現實。恰恰是這種美化增加了現實和理想的距離,從而給人帶來徹底的歡樂以及痛苦。詩性化意識導致主人公比普通人更為敏感地對待外來刺激,它也成為哈姆雷特悲劇結局的原因之一。在詩性化的理想世界與殘酷的現實世界對比過程中,詩化者通常會放大現實中的醜惡,所以會給人帶來非常大的反差,也使得人物形象從這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從影片可以看出,在哈姆雷特的父王死後,曾經簇擁著主人公的人們都轉投奸王而去。在哈姆雷特最需要安慰以及配備的時候,哈姆雷特的愛人奧菲利亞也離他而去。哈姆雷特在這種情況陷入了空前的沮喪和悲哀之中,進而懷疑、否定一切,絕望地看待人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