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會計的基本假設、會計基礎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1 / 3)

一、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空間範圍。為了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情況,提供與其決策有關的信息,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編製應當反映特定對象的經濟活動,才能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因此,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所服務的特定對象。

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劃定會計所要處理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的範圍。在會計實務中,隻有那些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才能加以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那些不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則不能進行會計處理。會計工作中通常所講的資產、負債的確認,收入的實現,費用的發生等,都是針對特定會計主體而言的。

其次,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將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與會計主體所有者以及其他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區分開來。例如,董事長自用買房款要記到企業賬上就違反了此假設。企業所有者的經濟交易或者事項是屬於企業所有者主體所發生的,不應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範圍,但是企業所有者投入到企業的資本或者企業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潤,屬於企業主體所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範圍。

會計主體不同於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會計主體。例如,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法律主體,應當建立財務會計係統,獨立反映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例如,企業集團中的母公司擁有若幹子公司,母、子公司雖然是不同的法律主體,但是母公司對子公司擁有控製權,為了全麵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必要將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製合並財務報表,在這種情況下,盡管企業集團不屬於法律主體,但它卻是會計主體。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在持續經營前提下,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會計準則體係是以企業持續經營為前提加以製定和規範的,涵蓋了從企業成立到清算(或破產)整個期間的交易或者事項的會計處理。一個企業在不能持續經營時就應當停止使用這個假設,否則如果仍按持續經營基本假設選擇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原則與方法,就不能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分期的目的,在於通過會計期間的劃分,將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根據持續經營假設,一個企業將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但是,無論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還是投資者、債權人等的決策都需要及時的信息,需要將企業持續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分期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由於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期間、以後期間的差別,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準,進而出現了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企業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製財務報告。會計期間通常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於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

(四)貨幣計量

企業會計應當以貨幣計量。貨幣計量是指在會計核算中以假定價值不變的貨幣作為基本計量單位。在我國,企業的會計核算一般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報的財務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上述會計核算的四項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係。會計主體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範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則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沒有會計主體,就不會有持續經營;沒有持續經營,就不會有會計分期;沒有貨幣計量,就不會有現代會計。

二、會計基礎

會計基礎,亦稱會計記賬基礎,是指確定一個會計期間的收入與費用,從而確定損益所依據的標準。會計基礎有權責發生製和收付實現製兩種。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會計主要采用收付實現製,事業單位會計除經營業務可以采用權責發生製以外,其他大部分業務采用收付實現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