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大姑家的老大媳婦正好生了孩子,還在哺乳期。奶奶韓素貞抱著葉向東,上門為葉向東求一口奶喝,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大姑家竟然一口回絕,聲稱葉向東的大表嫂身子弱,奶水少,親生孩子都不夠吃,根本沒有多餘的奶水分給葉向東。
葉向強那老婆壯得像一頭牛,胸前兩砣肉更是大得像木瓜,奶少?騙鬼吧!
其實誰都知道,大姑一家是看到葉向東一家劇變之後,祖老孫幼,隻剩下一個六十歲老太婆,一個嗷嗷待哺的幼兒,生怕攤上事——說不定借奶隻是一個由頭,最後這祖孫倆幹脆住到他們家,要他們撫養呢?
乖乖,養一個半殘廢的老太婆,一個隻有幾天大的小娃娃,那要花多少錢啊?還不如一開始就狠心拒絕呢!
在大姑家裏吃了掛落,奶奶韓素貞不開腔,不出氣,幹脆利落地轉身回家,立刻將家裏的拆遷合同賣掉,換來救命錢,不惜本錢托人從省城買來當時最好、最貴的奶粉,獨自撫養葉向東。
也幸好當年葉家灣正開始大開發,葉向東家裏正好是第一批拆遷的對象,賣拆遷房換來的不到十萬塊錢,正好救了葉向東一命。
坐吃山空的時候,奶奶就靠著她當年還是地主家大小姐時學會的一手好女紅、好繡活,繡一些鞋樣、手帕、枕巾來賣,換來微薄的收入,支付房租,支付她和葉向東的生活費。
葉向東十來歲的時候,清河縣工藝館為了拯救、發掘和開發以天南省的母親河——清河命名,幾近失傳的“清河繡”,在社會上遍訪清河繡的傳人。奶奶流落在外的那些繡活,很快就引起了清河縣工藝館的注意,經過多方鑒定和考證後,確認奶奶韓素貞就是掌握了清河繡全套工藝和繡樣,清河繡碩果僅存的幾個傳人之一。
奶奶被聘請為清河繡項目的技術指導和顧問,每個月總算有了一份固定收入,撫養起漸漸長大,開銷越來越大的葉向東,才沒有那麼吃力。
所以,葉向東打從出生起,就不是被父母養大,而是被她的奶奶,那個出身地主大家庭,幾乎沒有任何勞動能力的小腳老太太養大的!
“清河繡”項目做得非常成功,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還成立了專門的清河繡工藝館,一些高端產品已經走出國門,經常參加國內外的一些拍賣會,已經成為了清河縣最有文化氣質,逼格最高的一張城市名片。
葉向東當年到省城去念大學的時候,工藝館對清河繡開發成功的大功臣——奶奶韓素貞非常大方,主動將老太太安排到館裏常住,還專門請了一個保姆照顧老太太的生活。
老太太居住的院子裏,天天都有好幾個工藝師在她的指點下開發新的繡樣,還有一幫女徒弟跟著她學繡活,日子倒也過得熱鬧,不寂寞。
否則,當年葉向東是絕對不會離開清河縣,扔下奶奶一個人在家,他卻去外地上大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