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華傑(HG)公司利用自已研發的低成本、可回收火箭技術,一箭八星,將八顆微型衛星送入了160km-500km的超低空近地軌道,正式宣布華傑公司幾千名科技人員為之奮鬥了將近十年時間的超低空衛星通信網絡係統組成第一個測試衛星星座,進入實用性測試階段。
在盛大的新聞發布上,華傑公司首席執行官加爾·亞爾曼毫不吝嗇了誇讚了公司第二大股東,布魯斯·葉(不錯,這正是葉向東在西方媒體上的正式名字,那個布魯斯的洋名,還來源於賈斯丁對葉向東的戲稱)加入公司軟件部門後,所取得的卓越貢獻,讓公司的超低空衛星通信網絡係統的實用性測試階段至少提前了兩到三年時間。
加爾·亞爾曼在新聞發布會信心滿滿地宣稱,如果實用性測試進展順利,華傑公司將按照最新製定的計劃,最早在明年集中發射第一階段,由480顆微型衛星組成的大型衛星星座。
雖然全球媒體和科技界都為之震驚和尖叫,媒體將加爾·亞爾曼的話一致解讀為,華傑公司的衛星通信網絡最早將在明年進行商業應用。
然並卵,做為已經深入了解和參與了超低空衛星通信網絡係統核心研究的葉向東,卻深深知道,拋棄了傳統的,由衛星星座、關口地球站、係統控製中心、網絡控製中心和用戶單元等組成低軌道衛星移動通信係統,簡化為衛星星座、集群化雲計算和控製中心、用戶手持設備的全新通信係統,其中所要解決技術難題有多麼恐怖。
所以,盡管外麵的媒體和科技界人士已經在歡呼慶祝,全球各個國家的研究部門、通信部門也如臨大敵,紛紛抓緊研究,將華傑公司的項目成功進入商業化運營之後,將對各個國家通信係統、網絡安全、甚至國家安全帶來多大的改變和衝擊,葉向東卻在與國家專門秘密成立,代號為“天鷹”的研究部門聯係時,提出了自已並不樂觀的見解:華傑公司的超低空衛星通信網絡,也許在明年、後年,可能實現480顆微型衛星上天,但是,在用戶手持設備,特別是手機中嵌入衛星網絡芯片,為時尚早!
衛星網絡芯片的研究,雖然在葉向東的參與下,取得了飛躍式的進步。但是,由於現在的芯片技術還遠遠趕不上軟件工程上取得的成果,所以,在衛星網絡芯片的微型化上,遇到了巨大的難題。
哪怕葉向東以全新的架構和計算模型,對衛星網絡芯片簡化了三分之二的晶元,以現在最先進的14納米芯片技術,集成後的處理器芯片,也需要當前手機所使用的主流CPU芯片大小10塊以上,來協同處理和完成。
以葉向東的估計,如果以人類現階段的科技水平,要麼在半導體芯片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或者直接拋棄半導體技術,在基因芯片、量子芯片等新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否則,衛星網絡芯片的微型化根本無法進行。
哪怕華傑公司明年或者後年強行進行商業化應用,在用戶終端上,也會形成產品上的倒退,大家手上又輕又薄的手機,重新變成大磚頭,才能安裝下多塊衛星網絡芯片,才能安裝更大規格的大容量電池,以滿足衛星網絡芯片的電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