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教育:在家上學
特別關注
作者:本刊編輯部
“超級奶爸”張喬峰的“精英教育”
因為發表了一篇帖子,張喬峰曾一度成為新聞人物。
2012年6月1日,張喬峰在網上發表了一篇《衝出體製藩籬,翱翔自由藍天》的文章,講的是他讓7歲的兒子在家上學的故事。
彼時,張喬峰給兒子選的是一所可以寄宿的民辦私立學校,每年學費就要4萬元。然而,兒子每周回家後,張喬峰總能感覺他有點鬱鬱寡歡、呆呆的。原來,學校下午5點多開始休息,吃完飯,孩子們直接回宿舍,一個晚上都在宿舍待著。6點多,外麵還陽光燦爛,孩子就不準外出活動了。
和兒子商量後,張喬峰果斷為兒子辦理了退學手續,他決定辭去年薪幾十萬的工作,自己在家教孩子。
張喬峰曾被保送進北京大學物理係,後轉到社會係,盡管並沒有做教師的經驗,但他對自己的能力毫不懷疑:“我是文理複合型人才,一個人教全部課程不在話下。”
經過八九個月的探索,張喬峰發現一對一教孩子的效率是學校的很多倍。他說:“毫不誇張地說,一年級的外語書,我隻用了兩個早上,兒子就全學完了,完全可以利用節餘出來的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
漸漸地,張喬峰發現自己完全可以多帶幾個孩子,而且,更多的孩子在一起交流,更有利於孩子成長。於是他開始在網上發帖,介紹自己的教學經驗,希望招募更多的學生,每個學生每年的學費6萬塊……
一些家長慕名而來。一番考察,最終張喬峰收下了兩個外地的學生,他把臥室改成了“小私塾”。
在張喬峰的家裏,客廳除了一張大圓桌、一台電視、一台電腦,其他都是書和玩具。雖然孩子才一年級,但進門左手的一排5層的書架上擺滿了英語書籍、課外讀物,四周的白色牆壁上,除了幾張簡單的裝飾氣球貼畫,還掛了一幅漢語拚音字母表,旁邊是一張課程表。
張喬峰為筆者詳細地介紹了孩子們每天的時間安排,以周一為例:早晨7點到7點半是起床、洗漱、喝水時間;7點半到8點,是早鍛煉的時間,張喬峰每天會帶著孩子們在小區的樓下鍛煉身體;8點到8點半是早餐時間;8點半到12點,是4堂45分鍾的課程:一節數學課(包括:邏輯遊戲、科普閱讀、科普碟片、數學教材、奧數等),兩節英語課(包括:故事、歌謠、自然拚讀、日常對話、北師大教材等),一節英語音樂欣賞課(播放各種類型的音樂碟片)。
中午12點到下午1點,是午餐和休息時間;下午1點語文課(包括:故事、三字經、百家姓、蘇教版或北師大版教材);2點是閱讀課(包括:安全、行為、曆史、地理、文化、物理化學生物、文學等);2點45分,是加餐時間;3點到4點是室外玩耍時間;4點到6點是遊泳興趣班;6點是晚餐時間。之後,孩子們自由安排;晚上10點,準時熄燈休息。
文化課基本每天都差不多,下午的運動項目都不同:周一下午是遊泳,周二和周四是武術,足球安排在周五下午。周三下午比較機動,有時候集體做遊戲,或者參加社會實踐。周六,孩子們完全休息,周日上午是男孩子俱樂部時間(參加橄欖球、拳擊等運動)。
回首一年多來的教學實踐,張喬峰很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效果非常的好,英語已經達到小學三四年級的水平,語文、數學測評成績基本在95分以上,孩子保持了原本的天性和靈氣,並對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
談到在家教育這一年來的得失,張喬峰笑了:“我很辛苦,但是我覺得值。這一年來,我的身體越來越好。因為和小孩子在一起後,我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精神麵貌越來越好,心理上也越來越年輕。其次,就是我的知識得到了恢複和訓練,英語的口語更好了。我很享受目前的狀態。而且,孩子們也有了學籍,能參加學校的各種比賽。”
談到未來的打算,張喬峰說:“我用8年時間教完學校課程,最後留兩三年作為機動。比如,有的小孩想考國外的學校,我就提前一兩年專門去研究怎麼考,然後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如果參加國內的考試,我更不擔心,花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把孩子們訓練成一個做題高手。考試在我看來根本不是問題。”
在采訪中,張喬峰也強調在家上學並非易事:“首先,家長要有很強的責任心,不能一時衝動,半途而廢;其次,家長要有一定的綜合素質,文化、心理等都要有一定的水準,至少,孩子的文化課你要能熟悉並駕馭;最後,家裏的經濟來源要解決,你辭職教子,生活不能受到任何影響。另外,對於男孩子,我不建議媽媽帶,因為媽媽容易溺愛,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在家上學隻是一種途徑
在中國“在家上學”這個圈子裏,袁鴻林絕對算得上是領軍式的人物。但對他來說,在家上學隻是教育的一種途徑,自己隻是在做著漫長的嚐試。
袁鴻林42歲時才中年得女,喜悅自然不言而喻。然而沒多久,他眼中的掌上明珠,卻成了幼兒園裏的“問題兒童”。
原本生性活潑的她,竟然變得鬱鬱寡歡,不肯去上學。不僅如此,小逸經常生病。“上幼兒園雖說是一年,實際隻上了半年,其餘時間都看病去了。”
袁鴻林和妻子商量過後,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女兒接回家自己教育。
“我可以教女兒,如果專業和我相近的話,教到研究生都沒問題。”袁鴻林自告奮勇。袁鴻林先後獲得北京大學碩士、南開大學博士生學曆。國學深厚,懂得英、日、法、德、俄等多門外語。
說來也怪,自從袁鴻林把女兒接回家後,小逸也就遠離了醫院,又恢複了天真活潑的個性。袁鴻林還開始專門研究教育,在博覽中外有關早教的書籍之後,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家長給孩子提供的有益接觸越多,比如外語、音樂、繪畫等,孩子就越有成就感、越自信、越快樂。
孩子永遠不會被知識所累,關鍵要尋找孩子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隻要她感興趣,那麼所有的學習都不是難題。為了不讓小逸覺得拉小提琴枯燥,他始終傳達給她這樣一種理念—拉小提琴隻是在玩,並且他也買了一把小提琴陪著女兒一起玩。這樣,小逸很快度過學習樂器的最初難關,一次可以拉上半個多小時,這種“玩”實際上進入了比較正規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