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房門的電子小孩
專欄
作者:李躍兒
躲在宿舍不出去的孩子
傍晚時分,我突然接到一個媽媽的電話。
她急迫地說:“李老師,快來一下,我兒子康康在宿舍已經躲了一天了,怎麼也不出來,也不想跟誰玩。”
我趕到宿舍時,發現康康把自己蜷縮起來,唯恐別人靠近。一群孩子都圍在一邊看,一個男孩伸出手邀請康康出來玩,但康康沒去拉男孩的手,一動不動沒任何反應。
我以為這麼多孩子聚在一起把康康嚇住了,但當我請別的孩子離開後,發現他的確不想出去玩,一轉身,又在床上玩起了手機遊戲。
按常理,五六歲的男孩子應該很“調皮”,愛和同伴在外麵瘋玩,草地上打滾或沙坑裏壘城堡。
原來,康康的父母都從事計算機工作,愛給他買遊戲機之類的玩具。家裏幾乎每個房間也都有一台電腦。康康天生就不太愛說話,加上家裏有這麼多遊戲機、電腦供他玩,更讓他愛窩在家裏,不願意出門,也不愛和人接觸。
了解到問題形成的原因之後,我更加心疼康康。為讓他早日融入集體,我們製定了一些方案。
我與康康打了一架
在教室裏有一個地方叫做“娃娃家”,會擺一些娃娃或者生活用品。我覺得這個區域更容易讓人袒露情感,所以第三天上課時,把康康帶了過來。
我小心地幫著一個布娃娃換衣服,覺得娃娃餓了,又拿起一個小碗,給娃娃喝水。我希望能夠感動到康康,但他一直站在旁邊,一動不動。為了讓康康跟我互動起來,我把娃娃轉交給他來照顧。
康康抱著娃娃,顯得手足無措。突然,他開始打娃娃,並大喊著:“僵屍,打死你僵屍。”我很理解康康的行為,他把電子遊戲裏的場景轉換到生活中,把布娃娃當成了僵屍。因為玩遊戲時間過多、跟同齡孩子互動太少,所以康康分不清楚遊戲和真實生活的區別。
我想這正是一個契機,把康康拉回現實,並且意識到社會中人與人交往的規則。
“康康,現在請你住手,你不可以打娃娃,你打娃娃,娃娃會感到疼的。”我製止道。
我的話讓康康感到詫異,因為在家玩這種遊戲時,家人從沒製止過。康康想了想,突然又開始打起我來,邊打邊說:“打僵屍,打僵屍。”
“你不可以打我。因為打我,我也會感到疼的,不管是打娃娃還是打我都是不對的。”這時,康康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聽到哭聲,康康媽媽趕緊過來,但我不許她來幹涉。“沒有我的暗示,你不能進來的,要是問題不解決,他不會從這件事情上學到任何東西的。”康康媽媽就在門外麵一直等著。
我站在那兒,平靜地看著他哭。過了一會兒,我搬來一隻小凳,說:“康康,你可以坐著哭,站著哭挺累的。”
康康說:“我就不坐!”於是,我坐在那裏看著他哭。
哭了一會兒,康康就開始東張西望了,他想停下來又不好意思,我一看,機會到了。
我裝作不經意地抱起了一個娃娃,自言自語道:“天呀,娃娃受傷了,誰來幫一下,把娃娃送到醫院。”
康康用手背抹了一下眼淚,說:“那是僵屍,不是娃娃。”
“是嗎?”我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僵屍,僵屍可沒有這麼可愛。”
康康表示認同:“是的,就是。”說這話時,康康已經不掉眼淚了。這樣的交流和碰撞,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夠意識到人類生活的真實情感,而不是遊戲裏打打殺殺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