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接受BLOOMBERG MARKETS(彭博市場)訪問
問:你向Matt Winkler表示,很久之後仍不會退休。你曾說:“我永遠不會感到滿足,如奧運運動員一樣。”那是否亦反映你的動力及雄心?
答:當我55歲時,很多人已開始關心我的退休問題。對於“退休”,我有自己的定義,我年輕時生活非常困苦,今天我認為沒有壓力地工作,就已如享受退休狀態。這幾年來,我集團很多新的業務處於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很小心謹慎地計劃每項業務。對我來說工作隻有挑戰,沒有壓力,除了來自要比別人表現得更好的壓力。
既然這麼多人感興趣及關注,我很高興告知大家,我的精神狀態及體力不止可以應對自如,更有能力掌握當前的機遇及應付有關的挑戰,並且對每一項目的發展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我現在亦花大量時間為我的基金會做很多教育及醫療事業,並樂此不疲。對我來說,這更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是終身不渝的事業。
問:你一直努力不懈,而且建立了一支經驗豐富及能幹的管理層隊伍,到底有什麼決定由你自己掌握,什麼決定則授權他人?若你要退下時,誰會繼承你?
答:集團在過去多年的業務範疇不斷拓展,目前業務遍布全球41個國家。鑒於集團業務範圍及地理位置分布廣泛,因此公司架構及企業文化應顧及集團全球同事的期望與顧慮,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身處一個多元化的年代,有著多種不同的意見及信念,這世界並非一切注定或靜止不變的。曾有多套管理學說提出種種方案,建議企業如何建立現代化的管理架構,以及修訂企業文化,為配合全球經濟趨勢做好裝備。
對我來說,當長江1979年收購和黃時,我所麵臨的最大挑戰是要建立可令企業管理層和股東利益一致的管理架構及企業文化,而同時公司亦要有一個最自由靈活的環境以供他們全方位發展專業知識和企業精神。具備能力及策略的真正人才實在非常罕有,若加上具備創意、膽色及審慎態度的,更是少之又少,一定要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報酬。
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及西方管理科學兩大範圍內找出一些適合公司發展及管理的坐標,然後再建立一套完善的企業管治架構。這基礎上的公司架構,可令集團更具動力,鼓勵所有不同業務的管理階層,自我力爭最佳發展機會。即使我或任何管理高層退休,亦不會對集團造成任何實際影響,因此交接絕對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問:在風險方麵,你現時亦麵對另一個表現疲弱的行業—地產,但你似乎並不感到憂慮,為什麼?
答:《左傳》有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傳統的中國思想在商業社會中亦非常實用,故十多年前當地產很蓬勃時,我已決定集團應強力加速多元化發展,所以遠於地產泡沫爆破前,我們地產業投資所占比重已較為減少。其實在亞洲金融風暴來臨時,泡沫經濟之跡象已很明顯。
最近政府推出穩定樓市措施,在某種程度上應算是好消息,主導性的經濟政策可能帶來更佳的效果,經濟政策的推出若在時間方麵配合得宜,將可帶來倍增性效果。居住為市民的一項基本需要,由於市民不斷尋求改善居住環境,對樓宇的需求一直存在。長遠來說,在地產市場投資應可獲得合理回報,集團將繼續謹慎投資。
問:在和黃及長江的業績公布會上,你認為香港傳媒對你的家族做出吹毛求疵的批評,對此似乎感到很失望,對嗎?他們認為每消費10元,就會有5元落到你的口袋,但你卻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你認為別人為何這麼銳意抨擊你,特別鑒於你在過去多年的成就已贏得不少人的尊敬?
答:我首先想指出,負責任的傳媒對社會極具建設性,不負責任的傳媒以削弱社會結構來攫取利潤,他們最開心的是能尋找到矛盾及製造偏激,差勁的是他們蓄意在“對”與“錯”間製造混淆,狡猾地利用及煽動人們的偏見去激化社會情緒,所有的目的隻是促銷。他們所做的是在倡導,而不是據實報道,揭開各種堂皇借口的麵紗,便會看清他們的真麵目,他們隻是唯利是圖和玩弄權術。
我投身工作逾60年,對以我為目標的傳媒報道我持兩種不同態度,第一是以事論事的,我們應以客觀專業的態度接受批評;第二是以我為目標,我不會重視,我相信香港人對我了解很深,知道我每一分成功都源自我每一分的努力。在港英政府的時代或在特區政府管治下,我集團從未有任何特別的優惠。一直以來,我們在香港及香港以外發展的成績很理想,現在集團業務遍布41個國家,上一次我統算全球約有15萬以上員工,我肯定現在有更多其他國家的人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