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授先鋒感情用事(2 / 2)

先鋒大印給誰,都沒有影響接下來的結果,祭旗之後,蜀漢的十萬大軍終於踏上了北伐的征程。非隻一日,大軍便到達武都郡,兵鋒直指天水境內的西縣。西縣是天水郡的門戶,當年孔明的大本營就是設在此處,趙舒也在武都駐紮下來,準備商議下一步進攻西縣事宜。

諸將齊聚中軍大帳,連日的行軍,魏延雖然沒有當上先鋒,但趙舒平日何時進兵,何處紮營,都下心與之商議,終於將那點不愉快掃去。不日就要正式攻打曹魏領土,天水之戰,乃是北伐第一戰,魏延也顯得有些興奮,不過在他的心中,卻有著另一個自認為更能使大軍獲勝的戰略構思,就在趙舒升帳之時,準備稟告出來。

可是這次魏延似乎又慢了半拍,在諸將陸續到達之後,魏延正準備出列,桓易卻又搶在他前麵而出,抱拳對著趙舒道:“末將有一計獻於將軍,則長安唾手可得。”趙舒臉上頓時大悅,急忙問道:“願聞將軍妙計。”桓易環視帳中眾將,不急不徐地道:“張合帶兵與曹真合同攻打司馬懿,長安守備空虛。末將願得精兵五幹,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穀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守將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大將軍可大驅士馬,自斜穀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也。”桓易幾句話侃侃說完,隻把魏延聽得目瞪口呆,這不正是自己心中所想的謀略麼?可是既然桓易已經說出,那自己也隻能不再多言,靜等趙舒決斷。

其實魏延並不知道,這正是趙舒的一個小小的手段。趙舒清楚地記得魏延所獻的子午奇謀,往日在後世之時,也曾因為孔明六出祁山留下的遺憾而覺得魏延此計大約可行。但當真成了三軍主帥,坐到孔明的位置,才知道子午奇謀有著它必然的缺陷。子午穀地勢險峻根本不適合大軍行進,一旦曹魏有人識破此計,則數千偏師以及魏延都必然葬身異鄉。所以趙舒終究還是覺得後史家的評論正確,這純粹是一次很冒險的賭博,川軍隻有十萬,根本沒有過多的本錢來讓自己下注。

可是因為先鋒人選問題,趙舒已經和魏延產生了不愉快,所以趙舒不願意,也不能再次與魏延鬧矛盾,而使之如《三國誌》記載的那樣“歎恨己才用之不盡”,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惡劣後果。趙舒隻好想到這個辦法,讓桓易代魏延開口,說出子午奇謀,如此一來,趙舒所拒絕的就是桓易,而不是魏延,至少不會讓魏延的心中有過多的不快。

看到魏延驚訝的表情,趙舒暗己慶幸自己能“未卜先知”,乃輕咳一聲,謂桓易道:“將軍之計非萬全之策。汝欺中原無好人物,若是有人建言,於山僻之處伏兵截殺,非惟吾五千軍士性命受害,亦大失吾軍之銳氣。萬不可用。”桓易故意稍加思考,才道:“大將軍擔心的是,末將過於輕敵,幾誤大事。”話音剛落,魏延卻搶出道:“古來用兵皆以奇正相輔,大將軍若隻是一味從大路進發,彼盡起雍涼兵將,一路受阻,何時能得中原?”趙舒笑道:“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愁不勝?”桓易本是受計於趙舒,自然點頭稱是,旁下諸將都無魏延一般急功好利,也都不作聲。隻有魏延一人,有心再勸趙舒使用此計,但首先提出的桓易都沒有了異議,自己怎好過於熱心?眼看自己心中的良策不能得用,魏延心中大是鬱悶,退回列中,不再言語。

趙舒見自己計謀得逞,心中石頭也跟著落地,再與眾人商議些進兵事宜,才各自散去。隻留下桓易在帳中,不住言謝。桓易謙辭兩句,卻不解問道:“將軍何以知魏鎮北有心行此險計?”趙舒自然不能明說,隻要搖頭道:“不過心中猜測,並無十分把握。”桓易也不生疑,隻是道:“魏鎮北脾性孤傲,誠如當年之關君侯,大將軍如此苦費心機,隻怕於日後也並非好事。”趙舒何嚐不知道魏延的脾性如何,但魏延畢竟是蜀漢難得的大將,隻能是如此得過且過,隻希望日後不要再生出別的亂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