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怎麼才能體現敬業往往繞不開一個話題,就是如何調配工作和休息,恰如山裏麵流著水,水裏麵映著山一樣,一個都少不得。
乍一看去,工作和休息似乎水火不容;工作中的人們總是希望能多休息一點,休息時我們卻總希望工作的時刻來得再晚一點;殊不知,落實完工作再休息並不僅僅意味著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來敬業地完成自己的職責,而往往意味著你的付出,你對工作的落實,你的敬業精神證明你自己是一個能夠為企業著想,值得托付的人,因為沒有理由不相信一個能落實工作之後再休息的人不夠敬業!這不僅能獲得同事的讚賞,領導的器重,而且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卻又意料之中的收獲,這皆源於落實完工作再休息的敬業精神和行動。
徐婷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一家超大型的公司,剛到公司的那段日子,由於徐婷所在的車間剛成立,機器設備不齊全,經常幹幹停停。隨著設備的增加,訂單的增多,她開始頻繁地加班。有一次,公司在老客戶的請求下額外接受了一項需要盡快完成的訂單,為了不影響公司的基本進度,部分車間需要連夜加班。
徐婷當時正在休假,她從同車間好友王音的口中聽說了這個消息,作為車間的業務骨幹,她沒有裝作不知道而躲避這次加班,反而主動請纓,在徐婷以及其他員工的通力協作下,公司按時按量地完成了任務,徐婷也在車間主任的推薦下被調到了業務部裏工作。
落實完工作再休息,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而言,體現的是不同尋常卻又合情合理的敬業。這種敬業,是對企業發展的敬業,也是對自己前途的負責和“敬業”!
著名的經濟學大師曼昆在《經濟學原理》開始的章節裏講了一個概念:成本。他說,成本就是為了得到的而失去的,這個概念簡潔明了卻又發人深省。我們暫時失去的休息作為一種成本的話,我們得到的收獲又是什麼呢?稍作分析即可霍然開朗!
落實完工作再休息的敬業不僅是一種良好職業品質的體現,更是一種明智的投資。最優化理論中,局部最優往往不是全局最優,而全局最優往往意味著某一時間段的收益較差。以時間為軸,合理安排自己的勞動量及其分布的時間點,使全局收益達到最優,而這個收益往往是公司和個人密切聯係的,你為公司創造了利益,公司沒有必要剝奪你應有的權益,這是從簡單的情理上說。而聰明的公司管理人會給予你更多的權益,作為一種示範,你的敬業將會影響公司的其他人,最終使公司獲得更大的效益,而不會因為給你了較多的權益而受到損失。而你呢?收獲的是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機會,還有進行更優質的休息的鑰匙。
但是現實中,我們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可以悠然地選擇是否落實完工作再休息,可以從容地生活,而不必做這樣確實有效而自己卻沒有它也能自在度日的投資。往往是我們不得不麵對來自各個方麵的挑戰和壓力,不得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落實得更令人讚賞。因為當你不被人讚賞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可有可無,輕鬆就可以被人取代。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亙古不變地約束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無聲無息卻又細致人微,不留縫隙地蔓延著,而且沒有絲毫停止的跡象。
ⅧC企業發展公司的副董事長泰德,回憶他早年在美國一家頂尖顧問公司工作的情況:“我們以前在拿到‘工作時間表’這種東西時都會開玩笑,因為我們每個星期的工作時間是40個鍾頭,很多時候我們申請40個小時的周薪,但事實上,在那周我們實際的工作時間是這個數字的兩倍。工作就是這樣,我們對外必須讓客戶看到我們做出了成績,而對內也得維係自己在公司裏的名譽。”工作時間的長短雖然不是衡量工作表現的唯一指標,但如果你不投入時間在工作上,那麼你隻能做一般的小職員,甚至隨時可能會被掃地出門。每一個項目都是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你不投入時間,另外一個跟你一樣聰明的人會來做這件事。現實就是如此: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