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完美,但應該有一個追求完美的心態,並將其作為生活習慣。目前,很多人雖然有遠大的目標,但在具體實施時,由於缺乏對完美的執著追求,事事以為“差不多”便可,結果由於執行的偏差,導致許多“差不多的計劃”到最後一個環節已經變得麵目全非。正因為有了這些“差不多就行了”的借口,很多曾經有過遠大目標的人最後也隻是平庸地過完一生。其實,無論企業也好,個人也好,無論有怎樣輝煌的目標,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那麼再完美的計劃也會被擱淺,而導致最終的失敗。因此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堅決跟“差不多”說再見。
每個人都知道粗心大意在工作中是要不得的,但是粗心大意的人在生活中依然處處可見。尤其在中國,粗心大意的人就像飯菜中的家常豆腐一樣普遍。這種人雖然算不上瀟灑,但活得挺自在;談不上閑適,但是活得時間頗長。不過,你最好不要和這種人一起出差趕飛機,因為到了機場才知道帶錯了身份證。
在中國,對粗心大意的人了解頗深的是胡適先生。他給這一類人起了一個好名子,叫“差不多先生”。胡適先生在他的《差不多先生傳》中曾經這樣寫到: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他有耳朵,但聽覺不太分明,有鼻子有嘴巴,但對氣味和口味卻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不少,但記憶卻不精明,思想也不細密。他的口頭禪是:“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裏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隻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隻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隻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有一天,他突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不得了,心裏想到:“好在王大夫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牛醫生王大夫走到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到一個鍾頭,差不多先生一命嗚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隻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格言,方才斷氣。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圓通大師。
你所見過的粗心大意的人,是否像這位差不多先生呢?這樣的馬虎先生在自己生命垂危的關鍵時刻竟然也能如此的“差不多就行”,真是讓人汗顏。當時的胡適先生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與中國存在太多的差不多先生有很大關係,這樣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設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抱著“差不多就行”的心態工作的話,一個企業還能有變強的一天嗎?一個人差一點,十個人就會差十點,再多的話就會差得更多,一個原本很不錯的計劃到最後可能就是毫無價值可言。毛主席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所以我們的事業總是從勝利走向勝利。是的,如果沒有這樣認真的精神,共產黨人怎麼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呢?從小處著眼,在工作中也需要這種認真的精神。
胡適先生筆下的“差不多先生”已經一命嗚呼了,但是這樣的“差不多”病毒卻蔓延的很是猖狂。有一個醫院的醫生就是一個“差不多先生”,他給一位患了“甲狀腺癌”的劉女土寫診斷書時,寫成了“甲狀腺瘤”,致使做手術的另一醫生在手術方案和治療方案選擇時,發生了不該發生的錯誤。“瘤”字和“癌”字不是“差不多”嗎?是的,但遺憾的是劉女士的病情沒有得到及時的控製,該醫生成了被告,並被判處賠償患者6.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