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鬼探頭

很有用

作者:付體昌

1988年,高中畢業後他成了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家裏窮得叮當響,父親讓他跟著村裏的瓦匠“學點手藝”,不然將來找媳婦都是大難題。

瓦匠算個技術活,想學藝,必須先從小工幹起。為了能早點摸到瓦刀,三裏五鄉無論誰家蓋房子都能看到他賣力的身影。搬磚、和泥、運沙石,什麼活兒累他就挑什麼活兒幹。過了兩年,帶隊的叔叔感覺他是個踏實勤快的孩子,就開始讓他學瓦工。

在師傅的手下,那些磚頭仿佛聽話的士兵,隊列筆直,急於求成的他壘的磚經常有“鬼探頭”。為什麼比別人差呢?

傍晚收工後,人們都回家休息,他自己掏錢買來1000塊磚,在家門口繼續練習砌牆。牆體砌好了測量,記下偏差,推倒了再砌,每天兩三次。鄰居們吃過晚飯沒事都湊過來看熱鬧,剛開始還誇他有恒心,可天天如此,就成了人們的笑柄。瓦工就那點技術含量,這麼較真,真是一根筋。幹得再好不也是掙那點錢!

冷言冷語他權當耳旁風,每天收工後依然專心致誌地練習砌牆,然後推倒、再砌,周而複始。春去秋來,那麵牆被推倒了至少5000次,堅硬的紅磚最後都磨成了圓角,換了好幾遍,他的雙手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他總結出一條經驗:人倚牆斜站,左腳在前,離牆約15厘米;右腳在後,距牆及左腳跟30到40厘米。這個姿勢省力,而且高效。

後來,他開始和村裏的鄉親到濟南打工。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即使沒有監理巡視也一絲不苟。他出眾的技術折服了所有的工友,包工頭把他砌的牆當作“樣板牆”,工資也比其他瓦工要高一些,別人很羨慕。他並不滿足這點成績,不想隻做一個幹活兒麻利的工人。沒讀過大學的他,很仰慕那些能“看圖紙”的技術員。

每天收工後,工友們都在帳篷裏打撲克或者出去看錄像消遣,他在昏暗的燈光下看《砌築工藝》《建築分項施工工藝標準手冊》等枯燥的專業書籍,工友們都不理解:咱們這些泥腿子把牆砌好多賺錢就行了,看書有啥用?但他一直堅持看書。通過學習,他不僅看懂了設計圖,有時技術員還要向他請教。

他看到牆腳下散落著很多掉下來的水泥漿,很是浪費,就琢磨在每塊磚上如何抹水泥才能節約成本。於是,他發明了“提刀灰與自然擠漿結合”工藝法,既節省用料,又提高了磚塊之間的灰漿飽滿度,在工地上被廣泛應用。

2005年,他正在濟南的一處工地上忙得滿頭大汗,工地負責人推薦他去參加市裏舉辦的技能大賽。由於經驗不足,他有點緊張,那次比賽獲得第二名。在隨後的全省職業技能大賽中,他沉著應對,發揮出色,砌築的2米高的牆體,垂直平整度誤差不超過3毫米,獲全省第一名。

2006年,建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決定聯合舉辦全國規模的建築業職業技能大賽,他的成績排名第一。

2010年,他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成為山東省建築行業200多萬一線工人中唯一享有這項殊榮的人。他就是山東省汶上縣農民工吳林。

20多年裏,他不斷給自己樹起一麵麵牆,又不斷推倒,向自己挑戰,他用勤奮與不懈的努力,跨越了人生中一道道圍牆,站在了人生的新高度上。

(李雲貴/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