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裏青春2(1 / 3)

我記得,那頓飯後,隨她乘車步入劇場,劇場很美。劇場從舞台到四壁,全部紅漆飛金,光彩奪目、舞台上彩燈不斷變換,悠揚的樂曲伴著演員翩翩起舞。舞台上垂著的紅色絲絨戲幕,金線繡花,極有氣派。台上精彩的表演使全場觀眾個個向前傾身,雙雙眼睛卻凝視著演員的美麗的姿態,我也跟著不住地拍掌喝彩。

夜深卸幕,乘車回來,趁此興致,步入雙層石拱大橋,大橋像筆直的箭跨過一條小河。她看了這座石拱大橋,問道:“你們那兒有小石橋嗎?”

“有啊,別的沒有,就這個多。但凡有小小河道的,都有小石橋,橋身小巧弓背,一副忍辱負重的馴順樣子。用石頭壘成的三孔兩孔小橋倒映在水裏如同一輪彎月,好看極了。但如江麵上橫穿著一座鐵索板橋或者大橋相比,那就小的不值得一提了,巨蟒似地顯示出它的古怪和頑強,小石橋卻沒這樣的雄姿,醜陋的很。”

“它不醜陋,卻很踏實,兢兢業業,你不覺得它很美嗎?”

“噢,你心真實,我卻沒有這樣想過,你一提,我卻想起來了,它弓背駝腰,像個老人,不言不語,默默奉獻,它的確是世上最美的橋。”

“我們那兒也不少,很可能比你們那兒還要多呢。”

“有可能,你們那兒是稻米水鄉,小石橋一定很多。”

“也有大的。”

“那是,那是,沒有大的,哪有小的呢,哪個稻田路口,不設個小石橋,閘門一開,清淩淩的河水嘩啦啦流淌,澆灌著稻田,秋後一片金黃,滿地飄香,一派豐收的喜悅。那就像毛主席詩詞裏說的那樣,‘喜看稻黍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我們的家鄉比不上毛主席詩詞的讚美,卻有勾人掉魂的吸引力。”

“不說你們那兒是個山地嗎,如何會有這番的美景,稻米之鄉呢。”

“山地是有,但不全是,也有空曠一眼望不到邊的原野,這個原野,就是稻米之鄉了。你不知,倚山而築的小亭、居高臨下的望江亭、俯瞰江麵的山亭,野趣十足,別具的亭閣裏,飄香四溢。涼亭四周爬滿了葡萄藤,藤下一片蔭綠常使行人駐足,亭子四角飛簷,青瓦紅柱,立在崖頂,真似萬丈高崖之顛冠上了一顆彩珠。山腰的小亭常是山風習習,涼爽無比。閑暇時,在此休閑,卻是個好去處。這兒地方不大,來次旅遊的卻不少。山裏風味,供不應求,去了的人,就不想走,走了的人,還想回來。因此,那兒又叫做依戀山亭,依戀山莊,依戀山亭,依戀酒莊了。”

“好好好,好個‘依戀’二字,聽你一說,稻米之鄉確實是個好地方,成了旅遊的勝地了,不知我能去否。”

“旅遊勝地不敢說,旅遊小憩還是有的,有機會到那兒觀光觀光,我是歡迎的。”

“那是自然,有機會一定光臨。”

“一年四季,你喜歡哪個季節。”

“我嘛,喜歡夏季。夏季雖熱,是窮人的天下,有件衣服就可以了。那三季就不同了,沒有多餘的衣服,怕是過不去的。尤其是冬季,那是要窮人命的季節,看著心就發寒,從嘴裏冒寒氣。你想想,還有熱乎味嘛。你問我,你喜歡哪個季節呢?”

“我和你一樣,也喜歡夏季。”

“你為啥?”

“我嘛,是夏季的熱情感染了我。它不光對人熱情,就是對工作也是那麼的火熱。”

“你說對了,偉大而又平凡雷鋒的日記裏,就這樣寫著:對同誌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對待自己的錯誤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毫不留情;對待敵人要像寒冬那樣殘酷無情。”

“說的好啊,可見你對夏天是有一份感情的。”

“那是自然,我是窮人家出身,深受寒冬無衣挨凍的滋味,盼望春日早早到來,就有窮人過頭了。你是如何感受夏日的,能說說嗎?”

“能啊,你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什麼?”我驚異問道。

說著,淑花掏出一樣東西來,我一看,是筆記本。她翻動著,“你看看吧。”我接過來一看,是抒情散文,有一個題目,叫《夏天的蟬》。她笑道,“這就是你要問的,想知道的東西。”她寫道。

“噢,你是個有心的人,我就拜讀了。”

“你不拜,讀我給你幹嘛。”

“好,我拜讀。”

我就想,春天,像一篇巨製的駢儷文;而夏天,像一首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