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太學風雲(4)(1 / 2)

時間匆匆,不知不覺劉正的《尚書》已經講解到了《夏書·五子之歌》。劉正搖頭念道: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後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禦其母以從,徯於洛之汭。五子鹹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

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念完後,劉正繼續道:“何人對《五子之歌》有自己的見解?”劉正見眾人沉默,便點名道:“鄧禹,你有何見解?”

鄧禹為難道:“老師,不知當講不當講?”劉正道:“不妨直說,太學講究自由之風,允許辯論,就算當今皇上也不會幹預。”

鄧禹道:“老師,五說是名理也是屁話!”

鄧禹此言一出,教堂內一陣騷動;鄧禹此言也讓劉正大吃一驚,愕然道:“何出此言?”

鄧禹道:“五子之歌的五說,雖是名理,但有個致命缺陷:若皇帝不賢明如何是好?”

劉正:“這……”

鄧禹道:“若帝皇不賢明,便如如今這樣,天下大亂,烽煙四起,百姓遭殃,餓殍遍野!”

王睦拍案而起,大罵道:“鄧禹,你可知罪?你汙蔑當今聖上?”

鄧禹走近王睦,四眼相對,道:“難道今日之新朝不是烽煙四起?不是餓殍遍野?你敢說天下大亂,遭殃的不是百姓?你王睦餐餐好肉美酒,你可知道長安城外餓死多少人?”

王睦氣道:“你你!……汙蔑聖上是誅九族大罪!”

鄧禹道:“我鄧禹死不足惜!隻要百姓能溫飽!”

王睦氣道:“你……你……”

鄧禹道:“你應稟告皇上,外麵已經天下大亂,百姓苦不堪言,當初愛民如子的皇上哪裏去了?任用有治國能力之人方是解決之道。”

王睦道:“你!……”

劉正插話道:“好了,此辯論到此為止。王睦,皇上曾下旨,太學裏允許自由討論,包括批評當今皇上。”劉正說的是實話,王莽為了討好士大夫,對太學投入大量金錢,為太學生築萬舍,太學有如今這樣規模,王莽功不可沒。

王睦手袖一揮,不再搭理鄧禹。

劉正問鄧禹道:“那你認為如何才是解決之道?”

鄧禹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劉正讚道:“很好!如此之世界,人人渴望啊!會有這樣的世界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