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考場作文如何展現文化底蘊(1 / 2)

考場作文如何展現文化底蘊

龍門一躍

作者:肖學軍

如果考生的作文中洋溢著書卷氣、文化味,就會提高作文的品位,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而要想作文有文化味,考生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技法:

一、引用化用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思想的精華,充滿哲理和智慧。考生作文時要盡可能地把名言警句巧妙地嫁接到自己的文章中,從而達到文質兼美。如《時間都去哪兒了》一文中的片段: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一般來說,有兩種人最喜歡追問時間都去哪兒了。一是胸有大誌,貢獻卓著,但又恨自己做事太少的人,每每提醒自己要珍惜時間,“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再一種是無所事事碌碌無為的人,回首平生,一事無成,才會傷感地自怨自艾,但已經太晚,印證了莎士比亞那句名言:“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誠哉斯言!

這段文字引用了文言文名篇中的句子以及嶽飛的詩句還有莎士比亞的名言,使得文章文化味十足。

二、選擇經典的意象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經典的意象很多。考生在抒發自己的豪情壯誌時,可用高山、河流、雄關、滄海、大風等;抒發淒涼悲傷的思緒和孤獨惆悵的感情,則可用沙漠、古道、落日、寒風、冷雨、梧桐、杜鵑、芭蕉等;表達心誌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則可用冰雪、鬆、菊、梅、竹;抒發閑情雅致,則可用春日、清風、明月、泉溪、花草等。恰當使用這些意象,可以增強文章的含蓄美以及古典美,體現出文化品位。如《快與慢》一文中的片段:

印第安有諺語雲:請停一停,等等靈魂的腳步。走得太快的人反而容易弄丟自己的心。不如停一停,放慢匆匆的腳步,尋一處桃源,沏一壺清茶,從容地坐下,遵循“日三省吾身”的古訓,聽耳畔昆曲婉轉蕩人心,賞庭前花開花落,望天際雲卷雲舒,任東風吹散心頭的熙攘紛雜,憑清溪流水洗滌沾染浮塵的心境,從而獲得心靈的從容與淡定。

這段文字運用古典意象來表情達意,充滿詩意。

三、借用音樂、繪畫、書法元素

音樂、繪畫、書法元素的巧妙借用,可以讓人眼前一亮,不僅彰顯考生的綜合素質,更可表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如《繁簡之美》一文中的片段:

繁與簡是永恒的話題,二者看似矛盾重重,水火不容,但繁與簡的統一,有時卻可產生動人的魅力。顏真卿的書法名帖《祭侄文稿》中忽而側鋒用筆,反複偃仰,濃墨寫來酣暢淋漓,可謂是“繁”,是“複雜”的表現。而有時在這些“複雜”的墨跡中卻穿插著中鋒的寥寥幾筆,有若“淩空出世”,如破空而來,極為簡約。就在這簡約與繁複的鮮明對比中體現了《祭侄文稿》的動人魅力,讓其成為中國書法史上布局謀篇繁簡得體的典範。

這段文字從對書法作品的借鑒入文,不僅突出主題,而且彰顯文化底蘊,令人歎服!

四、融飲食文化入文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舌尖上的中國》是央視播出的飲食文化紀錄片,該片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輯方式,進行了不同地域之間的組合和嫁接,講述了同一種食材在南北之間的差異。這部紀錄片用味道營造出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從文化角度所探討的問題並不隻是“吃”這麼簡單,從傳統勞作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和變化已經逐漸凸顯出它特有的國人氣質。考生可以借鑒其用法而“烹”自己的作文,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利用動物、植物特性

自然萬物,均可入文。動植物和人類,都是大自然的嬰孩。這裏蘊含著無數人生哲理。考生隻要巧妙運用,就會使說理更形象。考生要善於由事及理、由實及虛、由小及大、變換思維,構思行文。如《磨礪》一文中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