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十)(1 / 3)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十)

哲思如潮

第Ⅰ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麵的文字,完成1~3題。

畫 說

張大千

中國畫常常被不了解畫的人批評說,沒有透視。其實中國畫何嚐沒有透視?它的透視是從四方上下各方麵著取的,現在抽象畫不過得其一般。如古人所說的下麵幾句話,就是十足的透視抽象的原理。

他說“遠山無皴”。遠山為何無皴呢?因為人的目力不能達到,就等於攝影過遠,空氣間有一種霧層,自然看不見山上的脈絡,當然用不著皴了。“遠水無波”,江河遠遠望去,哪裏還看得見波紋呢?“遠人無目”也是一樣的,距離遠了,五官當然辨不清楚了,這是自然的道理。

所謂透視就是自然,濁死板板的。從前沒有發明攝影,但是中國畫早已發明這些極合攝影的原理。何以見得呢?譬如畫遠的景物,色調一定是淺的,同時也是輕輕淡淡,模模糊糊的,這就是用畫表現遠的;如果說畫近景樓台殿閣,就一定畫得清清楚楚,色調深濃,一看就如到了跟前一樣。

石濤還有一種獨特的技能,他有時反過來將近景畫得模糊而將遠景畫得清楚而實。這等於攝影機的焦點,對在遠處,更為像我們眼睛注視前遠方,近處就顯得不清楚了。這是“最高”現代科學物理透視,他能用在畫上而又能表現出來,真是了不起的。所以中國畫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著美的因素。

講到以美為基點,表現的時候就該利用不同的角度,畫家可以從每種角度,或從流動地位的眼光下,產生靈感幾方麵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構圖。這種理論,現代的人,或已能夠明白,但古人就有不懂這個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評李成所畫的樓閣都是掀屋角。

怎樣叫掀屋角呢?他說從上向下的角度看起來,看到屋頂,就不會看到屋簷,李成的畫,既見屋脊又見鬥拱頗不合理。粗粗看來這個道理好像對的,仔細一想就知道不對了,因為畫既以美為主點,李成用鳥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並且拿飛動的角度仰而看到屋簷鬥拱,就一刹那間的印象,將腦中屋脊與屋簷的美感並合為一,於是就畫出來了,況且中國建築,屋脊的美、鬥拱的美都是絕藝,非兼用俯仰的透視不能傳其全貌啊。

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造萬物的特權本領。畫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陽就可以出太陽;造化在我手裏,不為萬物所驅使。這裏缺少一個山峰便加上一個山峰,那裏該刪去一堆亂石,就刪去一堆亂石,心中有個神仙境界,就可以畫出一個神仙境界。這就是科學家所謂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筆補造化天無功”。

總之,畫家可以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要如何畫,就如何去畫;有時要表現現實,有時也不能太顧現實,這種取舍,全憑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簡略地說,大抵說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求他像,當然不如攝影,那又何去畫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於說我筆底下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我看到真的就畫下來,不美的就拋棄了它。

談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是要悟到物的神韻。這可引證王摩詰兩句話,“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怎樣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就是說要意在筆先,心靈一觸,就能跟著筆墨表現在紙上。所以說“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近代有極多物事,為古代所沒有,並非都不能入畫,隻要用你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其神態,畫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這就是藝術了。

(選自《張大千畫說》)

1.下列有關“透視”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畫透視從四方上下各方麵著取,現在抽象畫也不過得其一般。

B.透視就是自然,沒有中國畫發明的攝影原理,也就不會有攝影的發明。

C.中國畫在表現遠處的景物時,會用淺色調,輕輕淡淡,模模糊糊的。

D.中國畫描繪近處的樓台殿閣,會畫得清清楚楚,色調深濃,如同到了跟前。

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石濤有時將近景畫得模糊而將遠景畫得清楚而實,運用了“最高”現代科學物理透視,真是了不起。

B.宋人沈存中之所以批評李成所畫的樓閣都是掀屋角,是因為他認為李成的畫,既見屋脊又見鬥拱,很不合理。

C.科學家所謂的改選自然,等同於古人所說的“筆補造化天無功”,對於畫家而言,自身有創造萬物的特權本領。

D.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正是古人所謂“遺神取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批評中國畫沒有透視的人,很可能是不了解中國畫中的“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等現代繪畫抽象透視理論。

B.宋人沈存中批評李成所畫的樓閣大都是“掀屋角”,粗看有道理,細想就錯了。因為畫是以美為主點,李成非兼用俯仰的透視不能表現出樓閣的全貌。

C.畫家創作中可把自己當作上帝,可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具體如何畫,如何表現現實,都是可憑自己的思想進行取舍的。

D.真美,不是指物的形態,而是要悟到物的神韻。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意在筆先,“形成於未畫之先”“神留於既畫之後”。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麵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東坡先生墓誌銘

蘇 轍

予兄子瞻,謫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內,澤及鳥獸。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歸。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於毗陵。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谘嗟出涕。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飯僧慧林佛舍。嗚呼!斯文墜矣,後生安所複仰?公始病,以書屬轍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轍執書哭曰:“小子忍銘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學四方。太夫人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公亦奮厲有當世誌,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疾時文之詭異,思有以救之。梅聖俞時與其事,得公《論刑賞》,以示文忠。文忠驚喜,以為異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幹其間,常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少安。高麗入貢使者淩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勢驕橫,至與鈐轄亢禮。公使人謂之曰:“遠夷慕化而來,理必恭順。今乃爾暴恣,非汝導之,不至是也。不悛,當奏之。”押伴者懼,為之小戢。吏民畏愛,及罷去,猶謂之學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時河決曹村,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複入。公履屨杖策,親入武衛營,呼其卒長,謂之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宜為我盡力。”卒長呼曰:“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效命之秋也。”執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勢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廬於城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聞。複請調來歲夫增築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訖事,詔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孔子謂伯夷、叔齊古之賢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實有焉。

(選自《東坡樂府箋》,有刪改)

4.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以書屬轍曰(囑咐)

B.至與鈐轄亢禮(匹敵)

C.然終不以為恨(遺憾)

D.以虞水之再至(料想)

5.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蘇軾深受愛戴的一項是( )(3分)

①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飯僧慧林佛舍②斯文墜矣,後生安所複仰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少安④及罷去,猶謂之學士,而不言姓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聞⑥訖事,詔褒之,徐人至今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