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不能放棄“教化”責任
時文同期聲
作者:許森
隨著傳統佳節春節的臨近,電影、電視以及舞台等各種文藝形式的內容都會比其他時候更加豐富起來。文藝作為人類創造的特有審美形態,與生俱來就有塑造人、影響人的功能。文藝要有更深遠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既要發揮娛樂功能,也要具有教育性、引導性。但最近幾年,總有人以票房、收視率、得票多少等為借口,認為隻要觀眾喜歡就行,淡化乃至放棄“教化”的責任。
追求觀眾喜歡當然沒有問題,但也要看觀眾是誰,更要看其喜歡的內容是什麼。屏幕和舞台如同“陣地”一樣,誰占領誰就會按自己的意願表演。
文藝的教育功能與生俱來,每個國家、民族的文藝都無一例外。西方教堂的壁畫有幾百年曆史,都是按教義熏陶、感染教徒;美國大片無一例外都是宣揚美國精神、“普世價值”。如果屏幕和舞台不分良莠,不加區分限製,任其“自由生長”,想“武打”就“武打”,想“言情”就“言情”,想“超女”就“超女”……如果以大眾藝術、草根藝術為借口,以老百姓喜歡為托詞,那麼“跳大神”,在某些地方盛行;黃賭毒有的人喜歡;“九叩十八拜”確是某些鄉村的習俗,如果任其在屏幕和舞台上渲染,還有人力捧、力薦,這是非常不正常的。
引導、熏陶的目的是提高,而不單單為了娛樂和湊播出時間。屏幕和舞台應代表國家現在的藝術水平,通過一台台晚會、一場場演出,通過日積月累的熏陶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職責。觀眾認為應普及適當高雅的文化藝術,引導觀眾欣賞高水平的文化藝術,特別是對青少年兒童,如果從小就接受這樣的“藝術”熏陶,就能逐漸提高欣賞水平,這是媒體的使命和文化藝術的功能職責。否則,就很難提高廣大觀眾的欣賞水平和藝術品位。現在,京劇、國學進入小學、中學課堂並初見成效,就是成功的嚐試。
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大眾是真心接受還是表麵接受,是一時接受還是長期接受,是自覺接受還是強行、硬性讓其接受,還是要認真分析。擠一擠觀眾歡迎度中的水分,有助於正確認識當前文化藝術的現狀。廣大文藝工作者不能忘記身份和責任,單純追求收視率和票房;媒體和導演也不能一味地“討好”觀眾,以計票數論優劣,還要看一看這些人群的文化層次、地域分布、職業特點等,這樣才是公平和真實的,才是對藝術的負責態度。
(選自《環球時報》2015年1月9日)
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如假設論證“文藝”若無教育功能的後果;而且通過西方教堂和美國大片的排比事例論證了文藝的教育功能。文中除了提出問題,還給出了我們發揮文藝教育功能的方法:如 京劇、國學進入中小學課堂。
1.綜合自身實際,談談京劇、國學進入課堂對你的影響。
2.現在一些影片為了追求票房,忽視了大眾的審美需求,請對此展開評論,不少於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