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新需求主義
新視點
作者:高連奎
近來,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政府堅持不擴大赤字,既不放鬆也不收緊銀根,采取調結構、促改革的方式穩增長,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加強薄弱環節建設,提高增長的質量效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筆者認為這是李克強總理繼“絕不讓經濟滑出下限”的表態之後,又一重要的表述,而這次表述的重點則是“不擴大赤字”。
中國經濟從來不缺乏藥方,這些藥方有的來自外部,有的來自內部。前不久,外部的投行巴克萊為中國經濟開出了“硬著陸”的藥方,也就是先讓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到3%,然後再圖反彈,這一觀點以“李克強經濟學”的名義遭到熱炒,然而,沒過多久李克強總理就表態“絕不讓經濟滑出下限”,同時外交部也請林毅夫教授對中國經濟的前景進行了介紹,可以算作中國政府對外資投行這一藥方的拒絕性回應。
而在中國內部也有一些被稱為“新供給主義”的學術思潮開始浮出水麵,而供給主義其實就是“裏根經濟學”,這一學派在國外也被稱為“巫毒經濟學”,其核心就是“減稅-赤字-借債”,美國的債務危機就是裏根經濟學所致。美國當下的債務的大部分也都是在裏根和小布什兩任共和黨的總統任期內欠下的,而民主黨的克林頓則以平衡預算贏得美名。新供給主義所宣言的減稅也必然導致赤字,這顯然是不可持續,李總理的這次表態可以看做是對國內新供給主義的一次拒絕性回應。
總之,無論是將中國經濟導向硬著陸的外部藥方,還是主張全麵減稅,最終必將導致赤字和負債的內部藥方都是不可取的,中國也從來不需要什麼偏激的藥方,我們需要的是務實。我們可以在必要的時候讓經濟放慢速度,但絕不意味著我們讓經濟硬著陸;我們可以通過結構性減稅減輕小微企業負擔,但我們絕對不會走“減稅—赤字—負債”的美國老路;我們通過改革讓金融實現自由,但政府絕不會將中國發展成賭場資本主義;我們減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提高供給,但絕不意味著我們不改善民生提高需求。
其實,放眼世界供給主義思潮的出山,從來就不是什麼好征兆,因為自資本主義誕生以來,人類經濟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供給的問題,一直是需求的問題。而當供給被人提出的時候,無疑是實體經濟出現了巨大的危機,當下的中國是這樣,當年的美國也是這樣。
美國實體經濟是如何垮掉的
上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滯脹,這次滯脹主要是由於石油因素,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與西方對抗,一時間石油價格翻了十翻還要多,與之相伴的則是發達國家的經濟滯脹。滯脹在曆史上出現的並不多,因為以前的世界經濟沒有聯係那麼緊密,經濟停滯時一般是經濟衰退時,同時一般伴隨通縮。上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的危機顯然不是由於經濟周期所導致的衰退,而是戰爭的結果,因此也不會出現與經濟周期性衰退時所出現的通縮緊縮,而是輸入性通脹,其實這點在經濟學界是有共識的。
然而,民眾並不管這些,民眾要求控製通脹,政客需要控製通脹,但這種為治理通脹而治理通脹必然會帶來更大的負麵效果,其實通脹真要治理,也並非很難,無非是緊縮貨幣,人為的製造一場經濟危機而已,美國確實就是這樣做的。演員出身的總統裏根采用了一個精算師出身的經濟學者弗裏德曼的餿主意:緊縮貨幣,控製通脹。
然而,任何的貨幣緊縮都是有代價的,貨幣緊縮對老百姓沒影響,但對企業卻是傷筋動骨的。美國在80年代初期利率最高時達到了20%,幾乎相當於平時的十倍,這是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承擔的,因此,當時的美國,除了少數大企業進行了跨國轉移之外,大部分製造企業都倒閉了。這也是美國製造業消失的曆史背景。
其實,發達國家並非就一定沒有製造業,日本、德國、北歐都是發達經濟,都是以製造業見長,沒有製造業的隻有美國和英國,美國用弗裏德曼的高利率政策擊垮了美國的所有製造業,而英國則采用哈耶克的私有化政策變賣了所有的製造業。現在的美國連起重機都生產不了,英國連一個自己的汽車品牌都沒有。
前人的失敗並不一定會成為後人的教訓,錯誤頻繁上演也是曆史的常態,不過這次輪到了中國。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中國采取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反危機措施,同時中國經濟也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增長速度重新達到了兩位數。然而,與曆史上每一次經濟高峰一樣,經濟高峰的同時,也是通脹的高峰,一時間,奧地利學派和貨幣主義在中國大行其道,他們批判政府投資,並且造了“貨幣超發”和“貨幣空轉”的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