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小戰士是幸運的,但更加幸運的卻是班長,因為他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甚至挽救了自己的性命!在我們人生的大道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即使隻是把路中的石塊移走,看似小事一樁,但也許就會避免一場車禍的發生;在朋友心情低落,甚至想走上絕路時,你的一番鼓勵安慰,也許就會讓一個生命獲得重生;當別人身處困境時,你伸出的援助之手,也許就會給他帶來力量,讓他看到希望的光芒。有時候你對別人一點小小的給予,卻可能連著大大的回報。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窮苦學生為了湊足學費,不得不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由於他一心一意想湊足學費,隻好硬著頭皮乞討食物度日,以便盡可能少花每一分錢。
年輕人敲了一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個小女孩,他一看便失去了勇氣,心想:天下哪有大男生跟小女孩討東西吃的?於是他隻要了一杯開水解渴。小女孩看出他非常饑餓,於是拿了一杯開水與幾塊麵包給他。他把食物接過來,狼吞虎咽地吃著。一旁的她看到他這種吃法,不禁偷偷地笑了。吃完後,他很感激地說:“謝謝你,我應該給你多少錢?”她滿臉開心地笑著說:“不必啦,這些食物我們家有很多。”
年輕人覺得自己很幸運,在陌生的地方還能受到他人如此溫馨的照料,真讓人感動。
多年以後,小女孩長大了,卻感染了罕見的疾病,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女孩的家人聽說有一個醫生醫術高明,找他看看或許有治愈的機會,便趕緊帶她去接受治療。在醫生的全力醫治和長期的護理下,女孩終於恢複了往日的健康。
出院那天,護士把醫療費用賬單交給了她。女孩幾乎沒有勇氣打開來看,她知道可能要一輩子辛苦工作,才還得起這筆醫療費。最後,她還是打開了,卻看到簽名欄寫了這樣一句話:“一杯開水與幾塊麵包,足夠償還所有的醫療費。”
女孩眼裏含著淚水,原來她的主治醫生就是當年那個窮學生。
一次小小的給予,卻幫助女孩渡過了人生的一大難關。如果我們能夠時刻盡自己所能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那麼在我們遇到難關的時候,同樣也會有人幫助我們。反之,如果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未能伸出援手,那麼等到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就很可能也得不到想要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過一件被廣為傳誦的故事:一天,大雪紛飛,滴水成冰,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正乘車回總部參加緊急軍事會議。忽然,他看到一對法國老夫婦坐在馬路旁邊,凍得簌簌發抖。他立即命令身邊的翻譯官下車了解詳情,可一位參謀急忙阻止說:“我們得按時趕到總部開會,這種事還是交給當地的警方處理吧!”艾森豪威爾卻堅持說:“等到警方趕到的時候,這對老夫婦可能早已凍死啦!”
原來,這對老夫婦準備去巴黎投奔自己的兒子,但因為車子拋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正不知如何是好。於是艾森豪威爾立即把這對老夫婦請上車,特地繞道將這對老夫婦送到家後,才風馳電掣地趕去參加緊急軍事會議。
會議結束了,總部的一位參謀走過來,向艾森豪威爾將軍表示祝賀:“將軍,您真幸運!”原來,那天幾個德國納粹狙擊手早已虎視眈眈地埋伏在艾森豪威爾原本必經的路上,如果不是因為助人而改變了行車路線,他恐怕很難躲過那場劫難。
故事聽起來有些宿命的色彩,但又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得失取予歸因於冥冥的力量,因為它實在是社會互動的必然。可見,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我們的善意、愛心終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再來看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位郵遞員在送郵件時,經常會看到一位瘦小的老夫人從她那美麗的大房子中走出,借助一輛四輪助行車,掙紮著走上房前的小路,去信箱取她的郵件。她每向前走一步都非常吃力。他估計老夫人從她房子前門走到信箱再返回去,至少要花20分鍾,因為她每走幾步都要停下來歇一歇。
一個周末,這位郵遞員光顧了當地的一家五金商店,買了一隻銅製的信箱。然後,他驅車來到老夫人的家,敲響了房門,並站在門口耐心地等待。當老夫人終於把門打開時,郵遞員禮貌地問她是否允許自己把這個信箱釘在她的門上,以省去她每天走到原來那隻信箱取信的辛苦。獲得她的同意之後他就把那隻信箱釘在了她的房門上。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當郵遞員發送老夫人的郵件時,他便徑直走到她的前門,把郵件塞進那隻信箱。但從此以後,他再沒有跟老夫人打過照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