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數字化生存(2)(2 / 3)

……

不同的電信通信方式,讓所有生活在相對封閉的西部人享受著電信通信帶來的精彩,溝通帶來的愜意。

創新,給了用戶更多的選擇。

創新,也讓隴原大地信息化步伐加快。

心的夢 夢的網

出武威向東約有五十公裏處的古浪峽,在峽東邊的北山山脈裏,在連綿的群山中有個叫黃羊川的地方。據說,古時候這裏森林密布,灌木叢生,黃羊成群。而現在,到處是光禿禿的山坡。因為幹旱,當年成群出沒的黃羊早已絕跡,黃羊川人們過著日複一日“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時代生活,與現代信息文明相隔有如連山絕壑。然而,被稱為信息文明的網絡時代,競也趕在21世紀開始之前來到了黃羊川。

2002年6月20日,人民郵電報甘肅記者站記者李小龍,與武威電信分公司李曉敢,還有古浪電信局局長潘從連,驅車行駛在武威至黃羊川的坑窪不平的道路上。

10點左右,他們到了黃羊川鄉政府。靜靜的大院裏孤零零地聳立著全鄉唯一的一棟三層樓房,鄉黨委書記張振文接待了他們。環顧張書記的辦公室,陳設十分簡陋,唯一可以體現出些現代化氣息的物件,就是擺放在他辦公桌上的一部電話和一台電腦了。但張書記還是掩飾不住一臉的興奮,拍著他那台看起來顯得陳舊而落伍的電腦,說:“你們去黃羊職業中學看看吧,那裏已率先上網。”他說,“鄉政府也積極籌措資金於今年開始登陸互聯網,不僅鄉政府實現了上網,而且我們還打算搞一個農民信息網絡培訓中心。”

依著張書記的指引,他們來到了黃羊川中學,看到了黃羊川中學的“網站”。

黃羊川中學的“網站”,其實就是在一間屋子裏,一個用木板和玻璃隔出的十來平方米的“網站控製室”。牆壁上貼著“網絡連接夢想”、“網絡創造財富”一類的標語,隔壁的房間裏擺放了五六台電腦,這就是他們的服務器機房。正對門的一麵牆上,懸掛著大幅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對發展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的批示。在另外的一間教室裏,數十名十餘歲的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網頁的製作。現代化的電腦與破舊的教室、孩子們專注的神情與他們身上破舊的衣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網絡,是他們的夢想。

如果連夢也沒有,那還能有什麼。

負責機房維護工作的一位老師熱情地向記者介紹這裏每一台電腦的用途,並展示了他們的網站。網站有近百個頁麵,內容涉及到古浪縣的方方麵麵。

杜金山,黃羊川職業中學的校長,說起互聯網,一臉的興奮。他說,有了互聯網,學生們的思想和觀念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像以前僅僅把學習當作是一種求生的途徑,學生們的目光和理想將更加長遠,而老師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發達地區中學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有了網絡,我們和廣大的世界沒有了距離,我們的未來,將不再隻是黃土、梯田和沉默!”

“網絡,使黃羊川成為地球村公民!”

在采訪本上,李小龍抄下了黃羊川職業中學兩位學生的作文,又在後麵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這難道不正是那一根細細的電話線打開了山區人們希望的大門麼?不正是這一條線,讓他們看到了外麵的天空?不正是這一條線,讓他們的希望插上了翅膀?於是,他把采訪所撰寫的文章起名為:一線見天!

網絡,不可能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

但,網絡打開了一扇門。門開了,希望就會進來。

有關數據表明,甘肅中小學生大約有465萬名。全省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高中、初中和小學,所占比例分別為各類學校的80%,40%和5%左右,全省普通中小學共有計算機6萬餘台,學生與計算機的比例分別為41:1和148:1。而按照國家規定,普通中小學校學生與計算機的比例為10:1。

人們定然記得,1983年國慶節前,鄧小平有這樣一句題詞:“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應該說,在當時,有很多人對此並沒有深刻的認識。發展到20年後的今天,人們對此有了更多的認知:現代化的事業離不開現代化的教育,而現代化的教育必須以教育信息化為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