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盆地中心,一座巨大的建築物拔地而起。
雖然沒有帶來專門的建築設備,讓施工變得有點麻煩,但是在艦隊裏麵有專門用來運送設備的艦船,而且以雷淩族的強大實力,在這顆滿目瘡痍的行星上建造一座要塞級別的軍營顯然算不上困難。
如果有專門的建造設備,工程進度還能加快不少,而且建造的營地更加牢固。
隻是,為什麼要在這裏建造營地?
卡爾森並不清楚,他隻是按照艦隊司令下達的命令行動,而且做為工程負責人,他也不需要知道為什麼。
在雷淩族的任何一支艦隊裏都有一個像卡爾森這樣的工程負責人。
這不但是雷淩族的傳統,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在來到南阿爾法星係,並且發動針對土著文明的戰爭時,雷淩族的每支部隊裏就有專門負責工程營造的人員。正是如此,雷淩族的軍團才戰無不勝。雖然工程人員的戰鬥力不怎麼樣,但是在激烈的戰鬥中,工程人員營造的軍營與防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過去的數千年裏,雷淩族的軍事工程人員創造了很多奇跡。比如在第一次格林尼治戰爭期間,雷淩族的軍事工程人員在短短一個月內將一顆小行星改造成了太空要塞,並且在此擋住了矽魅大軍的步伐,為銀河係聯盟的其他文明爭取到了完成戰爭動員的時間,讓其他文明組建了更多軍團,也才有了隨後的戰略大反擊,以及最後的勝利。
顯然,在這裏建造一座要塞級軍營根本算不了什麼。
雖然礦渣星上的資源早就被開采光了,被廢棄了數千年,但是在這顆行星上,依然有很多能夠利用的材料。當然,建造營地需要的最多的材料隨處都是,也就是任何一顆固體行星上都有的岩石,準確說是二氧化矽。對岩石進行簡單加工後,使其具備可塑性就能用來建造各種基礎設施。
比如,那座巨大的指揮塔。
“指揮塔”隻是通俗稱呼,其實那是軍營的核心。隨後,工程人員將在裏麵安裝一台用來維持整個營地的大型原能轉換器,以及將原能轉換成其他能源,以及把獲得的能源輸送到營地各出的設備與管道,最後還會在裏麵安裝一套能夠維持整座軍營的生態係統,徹底的改變軍營裏麵的環境。
在工程人員完成這些工作之後,軍團就能進駐了。
按照雷淩族軍團的標準,即便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工程人員也能利用軍團攜帶的工程設備,在一天之內建造出一座足夠容納整個軍團的軍營。如果有足夠多的設備,特別是重型設備,一支工程部隊能夠在十天之內建造出能夠容納一百支軍團,而且具有完善的防護設施的要塞級軍營。
隻要軍營建成,雷淩族軍團就戰無不勝。
雖然雷淩族擁有銀河係聯盟最強的軍事實力,但是雷淩族軍團擅長的不是進攻,而是防禦。相對而言,反到是織星族軍團更加擅長進攻。在過去數千年裏,雷淩族軍團所取得的重大勝利,幾乎全是通過防禦獲得。簡單的說,隻要讓雷淩族軍團在戰場上站穩腳跟,也就是建造起了牢固的要塞與防線,即便是由戰皇親自統帥的矽魅大軍也未必能攻破,而且雷淩族軍團很少在防禦戰鬥中被敵人打敗過。雷淩族軍團在防禦作戰中最重要的依托,就是牢不可破的軍營。
依托以軍營為核心的防禦工事,雷淩族軍團能夠擋住十倍、甚至百倍於己的強敵。
在第一次格林尼治戰爭中的“所羅門戰役”中,雷淩族軍團依靠臨時建造的要塞,用十個軍團的兵力在所羅門小行星抵抗近千個矽魅軍團的輪番攻擊,堅守了足足十年,直到援軍趕到。這場被所有文明記入軍事教科書的經典戰役成就了雷淩族的威名,同時讓雷淩族軍團聲名遠揚。
也正是擅長防禦,所以在曆次格林尼治戰爭中,雷淩族軍團都是戰場上的中流砥柱。在幾次格林尼治戰爭中,雷淩族軍團的主要任務就是建造、守衛與控製前沿基地,其他文明的軍團則負責進攻。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三次格林尼治戰爭,在雷淩族軍團的支持與援助下,織星族軍團的進攻實力得以全麵發揮,結果等到其他文明的軍團開到戰場的時候,矽魅軍團已經被擊潰。簡單的說,雷淩族與織星族一守一攻,在密切的配合之下就戰勝了由戰皇親自統帥的矽魅大軍。
這是雷淩族軍團的輝煌曆史,卡爾森當然知道。
隻是,現在的情況卻不是很理想。
雖然隻有十支軍團跟隨艦隊行動,但是艦隊司令官卻讓卡爾森在這裏建造一座能夠容納一百支軍團的要塞級軍營,而且必須在十天內完工。如果有足夠的重型設備,卡爾森不覺得有多大的挑戰性。問題是,沒有足夠多的重型設備,連人手都不夠。卡爾森想不明白,隻有十支軍團,為什麼要建造一座能容納一百支軍團的要塞級軍營?隻不過,卡爾森知道,艦隊司令官的命令很有可能來自萬羅戰皇。這就意味著,肯定有更多的軍團正在趕來,而且很快就會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