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兵指潼關 北地槍王(1 / 2)

趙栩與劉備等商議了定,不日便飛馬流星傳報四州。青、冀、幽、並四州已經匈奴、鮮卑各部,也經過了大半年的休整,加上各將的已經諸多謀士的養精蓄銳,抹兵厲馬,四州精兵已比之前翻了一番。

劉備得諸葛亮等安定好一切後方事務之後,便發檄文,向劉協請命,以清剿董卓餘孽之名,列張濟七大罪狀,當下四州以及匈奴、鮮卑二部整頓兵馬,兵指司州。

遣公孫讚統其麾下騎兵三萬,與匈奴、鮮卑二路騎兵聯合一處,兵出幽州,為第一路兵;令諸葛亮總統青州事務,使張飛為主將,太史慈為副將,法正為軍師,取青州精兵三萬,清理河內張濟餘部,再攻弘農郡,為第二路兵;冀州黃忠為主將,於禁為副將,領冀州兵五萬,兵取河南郡,為第三路兵;趙栩自統一萬軍,趙雲、陳到、典韋為副將,賈詡為軍師,其中包括三千“豪龍玄甲軍”,一千五百“白耳兵”、八百“神雕武士”,兵出洛陽,直取潼關。總計近一十六萬大軍,號稱二十萬,浩浩蕩蕩地從四麵圍攻司州而來。

四路大軍,所向披靡,更兼之司州如今洛陽一帶已屬天子之地,不少百姓、軍士心向劉備,加上本來就兵寡將微,如何還能抵抗得住張飛、黃忠、公孫讚三路大軍的步伐?一路上,勢如破竹,所過郡縣,無不是望風而降,隻有幾處人欲做抵抗,但也是螳臂當車,四路大軍幾乎沒遇到什麼敵手,順利取下了司州大部分郡縣。隨後即紮住陣腳,按原本計劃留下少許士兵留守,以及尋找當地傑出人才用來治理之後,各路軍馬,按照事先的命令,當月底,四路大軍分守各處郡縣之後,還剩十五萬餘人馬,與趙栩合兵一處,直奔潼關!

卻說這張濟,虎踞司州和雍州交接之地,南接韓遂、張魯,西接馬騰、東接劉備、曹操,大概處在當年周時分封秦國之地,如此中央之地,就算趙栩不出兵,被吞並也是早晚的事。加上如今函穀關已然廢卻,兵進虎牢之後,便是一路平川,唯一難下者,隻有這潼關!”

這潼關北據黃河、南臨華山,關隘城高池深,易守難攻,連唐朝也是在此發家,趙栩思之,便令匈奴、鮮卑騎兵繞過潼關,後麵圍住,等關中他地郡縣攻下,趙栩等大軍圍定潼關,斷其糧水,不消月餘,潼關自亂,到那時,取潼關隻在翻手之間。計劃選定,各處軍馬便依計行事。

“可惡,劉備豎子欺人太甚,如今趙栩大軍壓境,該當如何是好啊?”張濟站在潼關城頭,望著遠處黑壓壓的趙栩大軍營寨,他萬萬沒想到,劉備竟然如此針對他,居然派出手下一半以上的大將和十幾萬的兵力前來圍攻他!而其手下最讓人可怖的趙栩更是親自出征,要說張濟最怕的,卻不是這十幾萬的大軍,他怕的是趙栩這個人!滅袁紹、平烏桓、定匈奴、誅呂布等等奇跡,直讓他心驚膽戰,鬼知道趙栩用兵是怎麼樣的,因為見識過的人都被其征服了。

張濟也早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盤踞在天下的中央,虎踞關中,自己身處的潼關,乃是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乃是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曆來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四處諸侯也皆虎視眈眈;若不是張濟好話說盡,韓遂、張魯也明白唇亡齒寒這個道理,自然不能讓張繡輕易滅亡,好歹也得損耗趙栩的兵力;派了自家數萬兵馬前來相助張濟,縱然他張濟有潼關之險,怕也是早就望風而逃了!

“叔父,無需擔憂,如今潼關雍州韓遂派來相助的大軍兩萬、漢中張魯派來的援軍三萬,再加上我們自家的八萬大軍,總計一十三萬軍馬,那趙栩雖然號稱二十萬大軍,我估計最多也就不過十幾萬,無非虛張聲勢罷了;何況我們如今與他兵力大致相當,就算差也不比他差上多少。加上我們有潼關之險,又何懼他趙栩來攻?”張繡微微一笑,看著關外氣勢洶洶的軍營,眼中閃過一絲狂傲,不以為然的說道。

單就縱觀趙栩大軍軍營的部署,也能看出,決非泛泛之輩,其軍中必有有能人!看著遠處趙栩軍營駭人的殺氣,無疑是一支精銳的部隊。自己雖有潼關之利,這一仗,就算勝了,怕也是一場惡戰啊!

“繡兒,休要誇口!當年冀州袁紹部下也有三十萬大軍,手下武有呂布、顏良、文醜等大將,文有沮授、許攸等謀士,卻還是敗在了趙栩手中,萬萬不可輕敵啊!”

張繡聞言,稍有些不喜,但又不敢出言頂撞,隻得忿忿的說道:“叔父,孩兒知道了,遇見那趙栩時,必定不會輕敵!”又見張濟一臉土色,麵部微微發顫,略微猶豫了一下,接著說道:“劉備那廝野心勃勃,我們早晚也得麵對,叔父何必懼之,我們如今與他決戰,未必便輸與他?”

“繡兒,你……”張濟聞言微起怒意,冷聲道:“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千萬不要輕敵,不過也是,早晚要麵對,某又何懼之有?”

“嗬嗬,叔父何必動怒?”張繡雖然武藝高強,但還是有點怕張濟的,畢竟自己有如今的地位,都是他這個叔叔一手提攜,自己父親死的早,一直以來都是張濟在照顧他,在張繡心中早就把張濟當成父親了,見張濟動怒,連忙改口道:“叔父不必擔心,這趙栩大軍雖然勢大,但其大軍遠到而來,又經過這大半月的撕殺,縱然其俱是精兵,攻下這許多郡縣不費吹灰之力,眼下其等也還是疲師而以,現下乃是挫敵銳氣的良機,若是等他養好了,我們可就真的麻煩了,侄兒願出關一戰,眾將可有敢相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