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隻能是過去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未來未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並不能構成企業現階段的義務。如企業簽訂一個采購合同,但是現在還沒有發生采購行為,這樣就不會構成企業的債務。
③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這裏的義務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法定義務,如企業賒購了另外一個企業的原材料,這樣就形成了企業的法定償還義務;另外一種是推定義務,如一個企業向社會承諾的產品質量三包,這樣,企業應該在會計期末估算因為質量問題而出現退貨的情形。
(3)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指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利益,即一個會計主體在一定時期所擁有或可控製的具有未來經濟利益資源的淨額。一般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
(4)收入。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其中日常活動指的是企業為完成經營目標所從事的經營性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活動。根據收入的定義,收入具有以下特征。
①收入可能表現為企業資產的增加、企業負債的減少或二者兼而有之。
例如,A企業向B企業銷售一批產品,這樣就會導致A企業的現金流入或者對未來現金流的一種索取權。但是對於股東投入的資金,不能算做收入,要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
②收入必然能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增加。
收入必定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增加,不增加所有者權益的現金流入,不能算收入。例如,A企業從中國工商銀行借入一筆300萬元的款項,雖然有現金流入,但是這並不能增加企業的所有者權益。所以,這筆從銀行借入的300萬元款項並不能算作收入。
③收入從企業的日常活動中產生,而不是從偶發的交易或事項中產生。
例如,2011年,A企業所在地發生了洪水,洪水過後,由保險公司賠償的財產損失和國家的財政補貼就不能計入收入。因為洪水造成的保險賠償和國家補貼不能算成是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產生的收入,這些收入應該計入企業的營業外收入。
(5)成本。
公司要通過生產經營活動獲取利潤,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其中,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就是成本。成本的發生會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的減少。
(6)利潤。
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是指企業銷售產品的收入扣除成本及稅金以後的餘額。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會計是反映和監督企業運營的工具,是管理層決策的依據,但是會計又有其獨特之處,就是用它獨特的會計語言,將公司的運營情況特別是資金運營情況一點一滴地反映出來。讀懂會計語言,感受會計語言的獨特魅力,是總經理管理好財務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