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薩德”落戶東亞劍指中俄藏殺機(1 / 1)

“薩德”落戶東亞劍指中俄藏殺機

封麵文章

作者:郭衍瑩

近期國內外媒體報道,美國一套X波段反導雷達,已於今年10月底運送至日本西部京都地區,計劃年底前投入使用。一個時期以來,美國除了與日本密謀在日本本土部署美國薩德反導係統,還千方百計挑唆韓國也部署薩德反導係統。薩德係統號稱當今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強的陸基移動雷達。它的作用絕不僅僅是防禦性的。

獨立作戰: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導彈 薩德反導係統是美國全球“導彈防禦係統”的一個子係統。它的全稱是“末段高層區域防禦係統THAAD”(中譯“薩德”)。薩德反導係統本身就是一種車載可機動部署的反導係統,其作用距離達500千米,可獨立作戰。它既可在大氣層內40千米以上的高空,又可在大氣層外180千米以下的高度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號稱“當今世界唯一能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導彈的地基係統”。而這個高度正好是射程在3500千米以上遠程和洲際導彈的末段,和射程3500千米以下中近程導彈的中段。同時它能在大氣層內外對目標實施多次攔截,還可為低層末段攔截係統提供目標指示信息。

薩德係統最主要設備就是雷達、攔截彈和C2BMC指控中心三大塊。它的雷達為X波段有源多功能相控陣體製,一部雷達就可完成探測、搜索、跟蹤和目標識別等多項任務。雷達天線作用距離大於500公裏,號稱當今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強的陸基移動雷達。在攔截彈方麵,采用具有動能碰撞殺傷功能的導彈,彈上的導引頭采用多波段紅外成像的主動尋的製導技術;它的殺傷力遠勝於炸藥破片全向飛散式的攔截彈。

不僅是盾牌:能攝取情報和監控對手 作為反導武器,首先是戰略威懾;其次,現代反導武器不僅僅是盾牌,它在平時就能起到攝取情報和監視、控製對方的作用。

薩德係統作戰距離隻有200千米,探測距離500千米。假定彈頭的雷達截麵積為0.01㎡,則據估算,雷達探測距離應在800千米以上;但對上升段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由於彈體尚未分離,即使不考慮其尾部火焰,雷達截麵積也將超過10㎡;保守的估算,該雷達的探測距離也將超過2000千米,甚至更遠。

若將薩德係統部署在韓國境內,比起部署在日本,大約又能向西、向北前推進300千米的探測距離,能更方便地監視我國東北、華北、東南沿海大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大部分的中遠程導彈發射活動。不僅如此,美國軍方還一直在研究利用這種探測手段,能在對方導彈的上升助推段就進行攔截的可能性。美國一直認為,上升助推段攔截最為理想,這樣雙方導彈的殘骸會全部落在對方領土內,對自己卻毫發無損。

美國重返亞太主要是遏製中國,所以才鼓動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乃至菲律賓都部署薩德係統,形成對中國的包圍。

此外,美國媒體報道稱,為研製、試驗、采購和部署兩個營的薩德係統,美國曾花掉185億美元。“這筆錢連本帶利都得撈回。”軍事專家分析,近來美國高調推銷其薩德係統,既想起到遏製中俄,又達到控製了其盟國的目的,並且還幫助美國因縮減軍費而受到打擊的軍事工業,可謂一石三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