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世存:望族的是非
文娛
作者:鄧玲玲
2009年,作家餘世存在母親逝世後,開始追憶父母及家族命運的書寫。這部分內容,收錄到他近日新出的《家世》裏,與書中的十幾個“名門望族”一起,組成了一幅中國近代家族傳承的譜係圖。
翻開《家世》,書中夾帶著一副餘世存的書法條幅,上書“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隻是讀書”。誠如條幅所傳遞出的信息,新書講述了近代中國大家族家教家風的傳承。例如,他將宋耀如的家教總結成“做偉大人才”,盧作孚的家風是“創造而享受幸福”,梁漱溟的家教是“直道而行”。但是,中國式家族關係能否實現“現代轉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天下傳統,能否在解決現代性危機中充當先導,餘世存覺得,這仍有待觀察。
問:在近代中國轉型的過程中,家族的宗族的倫理近乎消失了,你在序言中說,有著數千年傳統的宗親文化,至今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人們。那麼,如何理解宗親文化在我們轉型前後的不同影響?正麵和負麵作用是什麼?
餘世存:近代以來,無論是“五四”新文化對封建禮教的控訴,還是意識形態對族權、對人的壓抑(的控訴),其實都是一種負麵的東西。我覺得中國這幾代人知道得都比較多了。
問:巴金的《家》《春》《秋》就是最明顯的控訴。
餘世存:對,青年為什麼稱為新青年?就是他們一定要從傳統的家族和家庭叛逆出走,這其實也是我們一個共同的問題,下一代人總是對上一代進行叛逆,覺得看不上上一代人。有些報紙的記者是80後,他采訪我的時候說,他跟他周圍的朋友,一向有那種觀點,因為他們的父母是50後,是上山下鄉的知青那代人,他們有一個共識,就是認為他們的父母沒有資格來教育他們,或者對他們指手畫腳,看了《家世》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其實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命運,而且每一代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人的材料。我說他有這個認識也蠻好的。
問:你覺得我們注重家庭倫理的傳統文化的正麵作用是什麼?
餘世存:從最殘酷的角度來說,我有一個在美國的朋友叫康正果,是一個學者和作家,他說過一句非常嚴重的話,他說家庭血緣幾乎是維係中國人最後一道善的鏈條。他的意思表述出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革命年代,或是不斷地追求成功、世俗意義上的新生活時,丟掉很多人的包括社會上的美德,包括人生正義和社會正義。比如我們說的殺熟,就是說連熟人都被我們用來消費盤剝時,家人之間的親情和血緣,這種善意幾乎是我們最後的一道防線。從積極的角度來說,文明有很多單位,比如最小就是個人,最大就是目前的這種全球化,中間就有血緣地緣乃至國家民族這種東西。
從我的立足點出發,我覺得這種血緣、親情和家族、家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宗親觀念,它其實也是文明理性的一部分。處理好的話,他能夠更有信心麵對這個世界,使他不至於在這個世界上要麼封閉得過於窒息,要麼完全往而不返。我覺得中華文明對宗親倫理那麼強調,其實還是中國人信奉的中庸之道,不願意在個人主義,或是私人主義以及世界主義之間搖擺得太厲害,而是要立足於某個很堅持的基點,這個基點就是家人關係和宗親倫理。
問:你也提到,現在家族關係、宗親觀念還體現在“我爸是李剛”這樣的負麵影響上,你如何看待官員為自己的子女和家族撈取利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