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的認識與改革
科學研究
作者:趙豔娟
摘 要:事業單位為我國公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不僅影響著科學、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還影響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一直以來,相關部門對事業單位都十分看重。但是近些年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越來越低,這與事業單位的收入分配製度有一定的關係。為了能夠提高事業單位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相關部門有必要對現行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進行必要的改革。
關鍵詞: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實際上,我國事業單位的工資收入分配製度已經進行了四次改革,每一次改革可以說與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都相適應。目前我國現行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已經與現代的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再一次的改革。本文首先對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進程進行了介紹,其次對現行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釋,最後,提出了改革方案,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1 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進程
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我國一切都百廢待興,社會主義公有製還沒有確立,因此當時並沒有對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進行改革。1956年,我國完成了“三大改造”,開始進入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針對事業單位的工資收入分配製度也進行了第一改革,受當時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當時的改革目標是:“低工資,多就業。”因為這是第一次改革,預先並沒有任何的經驗可以供參考,因此出現了比較多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過於平均。工作人員幹多幹少所獲得的收入相同,即使職業升高,但是收入卻不增加,因此很多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並沒有工作熱情。1985年,我國開始對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進行第二次的改革,將事業單位的工資劃分為四部分。首先是基本工資,即依據所從事的職業給予相應的足夠生活的工資;其次是職務工資,依據員工的職務所給予的工資;再次是獎勵工資,員工在工作期間有突出的表現,所給予的工資;最後,工齡津貼,員工工作的時間越長,所獲得的工齡工資也就越多。
1993年,市場經濟體製剛剛確立,在這背景下,我國對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進行了第三次改革,這一改革規模非常大,其改革的重點就是將工資製度、工資標準與其相對應的機關分開,緩解了平均主義,但是也出現了相應的弊端,即事業單位員工收入普遍比較低,還有很多調控機製沒有完善。2006年,市場經濟體製已經比較成熟,我國對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進行第四次改革,比次改革的重點是將員工收入與其所在的單位績效進行掛鉤,同時按照職責進行工資分配,工資的增長機製也得到了完善。此次改革與我國現行的經濟體製相協調。
2 現行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
盡管經過多次的改革,我國的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與現今社會發展相適應,但是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沒有解決,這使得現實生活中,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依然存在著缺陷,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改革與調整。
2.1 不同地區、經濟行業類型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
從2015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上來的事業單位職工平均工資來看,首先存在不同地區上的差異,最高省的收入比最低省的收入相差一千零六百五十五元。東部地區的收入分別是中部、西部、東北部地區的1.52倍、1.52倍、1.53倍。在行業類型中,事業單位介於機關和企業之間,而農牧業位於全國各行業職工平均工資之末。而全國排名前三的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業,分別是全國平均生活水平的2.21倍、1.75倍、1.49倍。而後一名則是建築業、住宿和餐飲業、農牧業。而造成地區之間收入差距過大情況的原因是:在“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這樣的方針下,所以東部快速的進行改革開放,因此發展比較迅速。而行業經濟類型的差距過大的原因在於,有些國有企業,由於多年投入資金投入很多,還缺乏有效地激勵和約束機製,因此工資增長很快。還有一些集團在市場經濟下,技術老化,競爭力下降,處於破產邊緣。當然其中還包括很多原因如教育程度的差別和有些行業壟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