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形成過程
科學研究
作者:劉萬龍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提出,經曆了理論體係孕育和提出、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和不斷豐富、理論體係最終形成四個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格的鮮明體現。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理論成果;中國特色
1 體係的孕育和提出階段
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以馬爾科姆·麥克唐納為團長的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中國式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曆史時期對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實質進行的新的傳述。11月17日,鄧小平會見美國財政部長唐納德·裏甘時,正式提出了“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概念。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概念向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
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論斷,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從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成為黨的理論建設和政治生活的主題,鄧小平的這次講話,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主題正式提出。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初步形成階段
198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基本問題,規劃了我們前進的科學軌道,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它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報告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紮根於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大,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確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六條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和“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目標,製定了經過“三步走”,到21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這次大會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始形成。
1992年初,鄧小平同誌南巡,對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和理論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的新論斷,“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發展生產力。”①;“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②”等等,這些論斷廓清了困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發展的理論誤區,解放思想,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並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寫入黨章。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全黨的重要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