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如何超越太空漫遊
特別企劃
宇宙一直承載著人類的憧憬和渴望。從古代的牛郎織女傳說,到現代的宇宙飛船、國際空間站,都是人類對外太空的想象和探索。有關宇宙、太空的題材也常見於國內外的科幻作品中,似乎宇宙是最能讓幻想自由翱翔的大舞台。其中,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上世紀中葉創作的“太空漫遊”四部曲可以算是其中翹楚,克拉克更是該創作領域難以超越的人物。
如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越來越頻繁,這本該為這一領域的科幻創作提供更肥沃的土壤。但在當下這個時代,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現實社會的需要,很多人不理解探索太空的意義何在,相關的科幻創作也陷入了低穀。因此,世紀文景在去年推出的克拉克“太空漫遊”四部曲,對於喚醒這一領域的科幻寫作熱情有著深遠的意義;而近期新書《宇宙墓碑》,則是國內有關太空探索的最新作品。克拉克的作品難以超越,但在科技更加發達的今天,我們有理由也有能力讓“漫遊太空”的夢想再次延續,並為這個夢想填充進更豐富的顏色。
小莊:我覺得這個時代,生活離我們太近了,人和人的距離太近了,你可能沒有太多時間去想遠一點的東西,很多人不理解我們為什麼要做太空探索。文景去年引進克拉克的經典《太空漫遊》四部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把一個遙遠陌生的概念,或者曾經的夢想重新帶回到讀者中間。我們今天探討的也是這個問題,其實我們不是要超越太空漫遊,而是想要重新把這個夢想延續,可能需要換一種形式,可能需要改變一些思路。
《太空漫遊》是講太空裏麵發生的事情,所以給我們一個很深刻的感受,就是我們跟宇宙是有某種連接的,我們必然要更好地融入它,這些都有賴於我們對宇宙的認知。很想問問李淼老師,因為您現在正在搞宇宙學方麵的研究,科學研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信息?我們怎樣能夠更好地探索宇宙?
李淼: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話題。我是做宇宙學的,宇宙學本身就是科學的一個巨大分支,現在研究宇宙學還處於完全學術的階段,沒有實際應用,將來會對人類產生多大影響,還要等待宇宙學進一步發展。我們知道現在宇宙裏麵有很多能量成分,其中95%都是未知的,這些東西我們將來才會研究到,現在沒有辦法預測這些東西的作用。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現在還處於猜測階段,就是除了我們宇宙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宇宙,就是所謂的平行宇宙或者多元宇宙。這些東西也許將來會對人類產生一些重要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很多東西我們是沒有辦法預見的。
小莊:克拉克非常獨特之處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寫作時非常堅定地采取一種立場,就是把人類當作星際的孩子,探討的是我們在當中所處的地位,而沒有說我們可能會遭受外星人或敵對東西的威脅,這一點是非常超前的。因為多數早期的科幻作品都想象了很多高級生物對我們的衝擊,但是克拉克能夠如此淡定,這個非常不容易,所以他一直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被超越的人物。那麼,在當前,要寫出更好的科幻小說,對人類地位有更多思考,我們要怎麼做?
韓鬆:科幻是關於未來的想象,始終應該不斷想,但是現在有一種觀點,就是科幻已經落後於整個科技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神奇性比科幻更強,科幻是寫不過科技的。另外一個說法,如果要超越以前的科幻小說,有一個方式——因為西方的科技也好,科幻也好,都是基於古希臘哲學、文藝複興的基礎上,但如果未來它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科技、科幻元素,就會產生很好的科幻素材。如果心理學不是產生在西方,而是產生在中國,整個世界的心理學都會完全不一樣,絕對不是以變態人格為研究對象,而是以集體協作為基礎的心理學;如果是以中國的傳統哲學理論推出來的公式,萬有引力定律應該是什麼樣的場景,這是很神奇的東西。
李淼:我很難想象如何去超越克拉克。首先我要強調一點,克拉克有些預言是非常準確的,比如說他預言了平板電腦,預言了碎片化的新聞,實際上就是預言了網絡世界。還有一些預言並沒有實現,從另一個角度講,是我們的技術沒有克拉克預言的那麼快。而另一方麵,他沒有預見到我們的科學不是向更大的尺度上走,而是向更小的尺度上走,比如高能物理和納米技術。我從科學角度講,有一件事情可能會實現,科幻作家也應該注意到,將來不是實體人去征服宇宙,而有可能是納米機器人,每一個隻有一點點,那個時候的飛船沒有探索號這麼巨大,有可能用肉眼看都費勁。這種設想是可能的,因為我們的技術在向小的地方走,所以我們可以讓一個非常小的東西,把它送到太空上去非常節能,要飛到木星、土星上麵很容易,這是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