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現與反思,曆史的驚鴻一瞥(1 / 2)

重現與反思,曆史的驚鴻一瞥

出版線上

作者:李絳

作為周期性出版的典型代表,紀念類主題圖書是出版市場的重要勢力,不論是曆史人物的誕辰日,還是重要曆史事件的周年,都會得到自上而下,包括政府機關、研究機構以及眾多讀者在內的社會性關注。擁有如此廣泛的受眾群體和社會效應,此類圖書的出版當然也會得到各家出版機構的積極重視,提早做好選題規劃(重要選題甚至提前若幹年),組織編寫製作,並選擇合適的時機麵向市場發售。例如,每年的3月5日是“學雷鋒紀念日”,在此紀念日之前的幾個月總會有雷鋒主題的圖書問世(包括一些重要或經典的舊書的再版或重印)。去年2013年適逢毛澤東發表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50周年(也即“學雷鋒紀念日”的來源),各類紀念活動此起彼伏,讀者關注度極高,所以此類圖書的出版就顯得格外豐富多彩。

2014年,依中國傳統的甲子紀年法,是為甲午年。對於熟悉中國近代曆史的讀者而言,自然會很快聯想到120年前那場深刻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7月25日)。十九世紀末葉,曆經明治維新而日漸興盛的日本作為近代新型的工業大國,通過這場戰爭戰勝了昔日的老大哥——中國,奠定了其在近代曆史上的強國地位,而戰敗的中國不僅損失了精銳的北洋水師,還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國運式微。回到新世紀的今天,作為這場曆史戰爭的敵我雙方——日本與中國,在120年後又因為釣魚島、靖國神社以及慰安婦等一係列事件再次陷入緊張的敵對局勢之中。以史鑒今,站在二十一世紀,重新回望100多年前的這場曆史事件,讀者無疑充滿了疑問與好奇,由此也引發了從去年開始的甲午圖書出版熱潮,並在甲午戰爭爆發日的近期達到了高潮。

在整個甲午主題的圖書出版中,依據內容的不同,大體可以分為兩類——曆史重現與曆史反思。其中,前者重在還原曆史現場,曆史的闡釋來自於對曆史的認知,也就是對曆史事件的再現。對於當今的研究者和讀者而言,掌握的資料和訊息與前人會有差別,對曆史的認識和視角也有不同,故而對同樣一個曆史事件的重現也就有了不同的方式、方法,作為此類代表,今年新出版的《清日戰爭》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史料得到了眾多讀者的肯定。其實算起來這並不是一本真正的新書,同樣的書名、作者和內容,早於2011年就已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過繁體中文版,不過於近期才引入大陸出版簡體中文版,也是出版機構對出版時機的把握,甲午120周年的強勢社會效應,無形中提高了本書在圖書市場上的關注度。作者宗澤亞本身並非曆史專業研究人士,個人興趣愛好反而成為此書問世的最大動因,不過業餘愛好者的身份,沒有讓這本書淪為一本業餘的曆史休閑讀物。作者自移居日本之後,利用閑餘時間和地理之便,圍繞“甲午戰爭”這一主題,從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等處館藏的曆史文獻中收集了大量華文史學界難得一見的史料和大量彌足珍貴的圖片,逐個梳理,按戰爭經過、戰爭背景、戰爭、戰時、戰地各種局部、戰爭影響、大事記、圖記、表記等進行重新編纂,不僅通過大量史實史料還原曆史,幫助讀者更多地認識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還對戰爭本身進行了深層挖掘和剖析,客觀思考戰爭勝負的原因,以及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而作為本書最大的特色,全書各部分均采用中日兩國對比的方式,全麵比較了戰時雙方的軍、政、經、民等各方麵因素,突破了以往簡單的編年記事手法,讀者可以直觀清晰地了解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

而同樣希望以不同的視角去重現這一曆史事件,《甲午——120年前西方媒體的觀察》一書則選擇跳出作為戰爭參與者的中日雙方,站在作為戰爭旁觀者的第三方——西方媒體們的立場上,去觀察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場中日之戰的。因為西方媒體是一個龐大而籠統的範圍,所以資料的收集是本書最大的難關,作者早於十多年前就已開始奔赴歐美各國收集和購買大量當時的報刊資料,最後將視角集中於甲午戰爭前後的1850年至1895年,共獲得來自英國、法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多國共十幾種報刊近300個版麵,這其中既有日報,也有周刊,既有圖文報道,也有社論述評,大量原始資料的再現也將幫助讀者以更加國際化的視角去審視這場戰爭本身以及對戰爭雙方的深刻影響。

與上述兩本書注重視角變化所不同,《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創新。作者蔣豐是著名媒體人,也是日本研究專家,與《清日戰爭》的作者宗澤亞不同,他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算是科班出身,但不同於嚴肅的曆史研究著作,浸淫媒體業多年的蔣豐更加懂得如何迎合當代讀者的閱讀口味,巧妙地將曆史與媒體整合起來,以新媒體的前衛形式承載深厚的曆史變遷,《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的內容來自於作者在微博上發表的1000條關於甲午戰爭的曆史細節描述。在快速變動的當代社會節奏下,對曆史的深入閱讀,已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對於占絕大多數的普通讀者來說,閱讀興趣和衝動也不是對曆史全麵係統的了解,往往隻是對一兩個或幾個曆史細節好奇並希望獲得釋疑而已,所以如果有相關的專家可以幫助他們從大量的資料中篩選出有用有趣的信息,他們也是相當樂於接受的。這也是近些年“微曆史”“輕曆史”等類型讀物走紅市場的潛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