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花邊
資訊
The Magazine:一本全部由實物呈現的雜誌
當所有雜誌人都已經對“實體”雜誌不再有信心,認為砸重金把雜誌搬到IPAD上做成會動的內容才是“新媒體”時,或許沒人能想象“實體”雜誌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最近,位於淮海中路的香港廣場與“時堂 Showroom Shanghai”的主理人林劍合作,跳脫開傳統雜誌的製作手法,試著把雜誌閱讀者重新誘至線下,創立了一“本”體量龐大的線下體驗型雜誌,通過線下的展示與實實在在的購物體驗,來重新尋回“雜誌”對於傳播而言的特別意義。
於是,以實驗性方式展開的The Magazine“創刊號”便誕生了。在紙質雜誌上的所有服裝單品,The Magazine都由實物來呈現,從封麵再到選題內容,都是能觸摸到材質的實物,而排版設計,則由鐵質框架來切割出不同的區域。隻是,可供閱讀的文字在哪呢?或許你可以試試微信掃一掃現場的二維碼。而在展覽現場的smart汽車,當然也是The Magazine的一部分,可以理解為雜誌“軟文”。
該雜誌“創刊號”以“FASHION & PRINT”為主題,自7月10日起,進行了曆時一月的展示。香港廣場1樓中庭的展覽區,是雜誌的“內容”,把雜誌上展現的漂亮時裝,切切實實地擺在你麵前。這本實體雜誌也包含著“主編”林劍縝密的編輯思路,從前輩的藝術化實踐,到年輕一代設計師的實踐和工藝方麵的介紹,以及商業上的成就。
台灣新北首創真人圖書館 出借說書
台灣新北市立圖書館推出“活體書”,民眾“借人不借書”!文化局跟上國際潮流,規劃“真人圖書館”,8月14日正式開館。民眾未來可出借書籍作者“說書”,讓閱讀更具臨場感,文化局長林寬裕也成為首位出借者,與民眾共享趨勢的新鮮感。
真人圖書館起源於丹麥,一名混血青年目睹朋友在種族糾紛中遇刺重傷,思考種族衝突的原因,除成立“停止暴力”組織,更受邀籌辦音樂節,讓旅人麵對麵溝通,消弭彼此的誤解,真人圖書館應運而生,目前已擴及全球30國,堪稱圖書信息的趨勢。
新北市首創的真人圖書館,已收藏7本“真人書”,包括剪紙大師李煥章、生命鬥士郭韋齊、視障就業輔導天使盧冠良、台灣少數民族文化閱讀推廣者林明德、鈔票雕刻家孫文雄、多元藝術創作家李蓁及兒童閱讀推動者蔡幸珍。真人圖書館8月15日起開放民眾出借,每人每次可借1本真人書,借閱時間為30分鍾,9月起也會定期舉辦真人圖書分享會。
“TOMS穿一雙鞋”聯經接棒 愛在蔓延
懶人鞋近年在台蔚為風潮,其中又以TOMS最知名,但你可能不知它背後One for One(賣一捐一)的故事。聯經出版社近日出版TOMS創辦人布雷克·麥考斯基著作的《TOMS Shoes:穿一雙鞋,改變世界》,並沿用“賣一捐一”模式,賣一本書就捐一本書,讓TOMS的善念繼續正向循環。
布雷克的TOMS鞋,源於2006年一趟阿根廷之旅。當時29歲的他,發現當地小朋友沒有鞋穿,腳易受傷染病,募鞋來源又常青黃不接,動念改良阿根廷懶人鞋至美販賣,每賣一雙就捐一雙,讓鞋子來源穩定。創新鞋款與創新模式很快受到媒體與消費者青睞,TOMS創立當年即回阿根廷送出一萬雙鞋。八年來已在68個國家送出1300萬雙鞋,也讓TOMS成為“做生意也要做公益”的社會企業知名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