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會計利潤評說:功過是非(1 / 3)

依據會計利潤對於經營者進行業績評價,是一種傳統的業績考核模式。然而,縱覽目前論述EVA的文獻,無論是國外的著作和論文,還是國內介紹或論述EVA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對會計利潤的批評。尤其是國外的有些文獻,對會計利潤的抨擊已經到了極端的地步。作者認為,站在EVA管理模式的角度看會計利潤,會計利潤確實無法滿足EVA管理的要求;但以財務會計目標為導向看會計利潤,會計利潤無疑是科學的理念和業績衡量標準。按照EVA推崇者的邏輯,會計利潤被譴責的根源是它不能體現真實的經濟利潤;而會計利潤不能代表經濟利潤的禍根則在於資本成本和收入費用確認標準(主要是費用確認標準)。

(一)關於資本成本

會計利潤是企業收入扣除全部支出後的餘額,也就是利潤表中的淨利潤。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補貼收入和投資收益;費用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支出、營業外支出、投資損失、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所得稅。會計利潤這一概念的運用以及變遷服務於會計的目標。根據會計目標的兩大學派(受托責任論和決策有用論)對於利潤指標設計所持的兩種觀點———損益滿計觀和本期損益觀,在損益滿計觀下,會計利潤是依據一切收入、費用,以及非常損益、前期損益調整等項目計算出來的;而在本期損益觀下,會計利潤則僅指與當期經營有關的正常性經營損益,非常損益(如災害損失、財產盤盈盤虧等)和以前損益調整項目均不包括在內。

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的經營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管理所有者交付的資源並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資產代表所有者擁有的財富或取得的利潤,負債是所有者的債務;資本表明所有者所擁有的企業的價值。經營者必須按委托合約的規定如實向所有者報告其受托經營責任的履行過程和結果。所有者關心的是資產保值和增值,因此,經營者提供的財務報表以經營業績的反映與評價為重心。隨著兩權分離的程度不斷加劇,大多數股東逐漸脫離公司的日常經營業務,並日益將定期利潤作為反映和衡量企業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標。由於受托責任論認為,資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資源。受托方因此承擔了合理、有效地管理與應用受托資源的責任,並使其盡可能地保值增值。因此,資源的受托方具有如實向資源委托方報告其受托責任履行過程與結果的義務。受托責任論下的會計利潤是按損益滿計觀計算出的利潤。從會計的產生和發展進程看,會計起源於受托責任,這一點不難從ACCOUNTABILITY這一單詞中找到佐證。

西方國家隨著股份有限公司的興起,股權趨於高度分散。在兩權關係中,盡管產權界定十分明確,經營者也十分明確,但股東權益伴隨著的是一批經常變換的股東。單個股東無權直接幹涉企業的經營決策,也無權對經營者獎罰聘雇,在所有權約束弱化的情況下,所有者(委托方)關注的不僅僅是他所投資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而是整個資本市場上資本的運動效果。也就是說,所投資的企業效益好,投資回報高,所有者會繼續保持對該企業的投資;一旦發現該企業效益不佳,投資者則會出售現有股份,通過資本市場將投資從該企業轉向其他企業。財務報表是企業與實際上不能接觸賬簿且對營業詳情不熟悉的外部人員進行溝通的工具;資產和負債是主體的資產和負債,債權人和股東處於與權益所有者相同的地位,企業應一視同仁地向他們提供財務報表;利潤是公司發生的,而不是對業主或債權人發生的;支付利息、所得稅、股利不是業主資本的提取,而是公司利潤的分配。在這種情況下,會計的目標不僅要向現有的、而且要向潛在的投資者提供有關企業資產狀況、盈利狀況和現金流量的信息,以便他們做出對投資的“購—持—售決策”(BUY—HOLD—SELL DECI-SIONS)。決策有用論認為,會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對他們的決策有用的信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一號中,將會計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麵:①財務報告應該提供對現在的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決策有用的信息。這類信息對那些相當了解經營和經濟活動並願意相當勤勉地研究這類信息的人們來說,應該是全麵的;②財務報告應該提供有助於現在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評估來自於銷售、償付到期證券或借款等的實得收入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的信息;③財務報告應能提供關於企業的經濟資源,對這些資源的要求權(企業把資源轉移給其他主體的責任及業主權益),以及使資源和對這些資源的要求權發生變動的交易、事項和情況影響的信息(FASB,SFAC NO。1)。決策有用論下的會計利潤按本期損益觀計算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