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經濟增加值的確認:理論方法與實際選擇(1 / 3)

經濟增加值與利潤表中的會計利潤不同,它是企業扣除了包括股權在內的所有資本成本之後的剩餘收益(RESIDUAL INCOME ),而會計利潤沒有扣除資本成本。運用經濟增加值進行企業價值管理和收益分析,意味著隻有投資的收益超過資本成本,投資才能為投資者創造價值。股權資本是有成本的,投資者投資某一企業或項目的同時也就放棄了將該資本投資於風險相當的其他企業或項目的機會。股權資本成本是機會成本,而並非會計成本。例如,某投資者有可供選擇的投資項目A和B,經測算,A項目和B項目的收益率分別為13%和10%,經慎重考慮後該投資選擇了項目A,那麼A項目的機會成本為10%。

財務會計報告的目的是以謹慎的態度提供報告使用者決策所需的信息,與EVA管理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不一致的,因此,將會計利潤調整為經濟增加值的過程中,不僅要從會計利潤中扣除資本成本,還必須對依據會計準則計算會計利潤的一係列收支項目進行調整。

(一)資本成本的確定

1.加權平均資本的計算

資本成本是投資者將資本投入類似風險的項目或企業時預期的資本回報率。企業的資本由兩大部分構成:來源於債務融資的債務資本和來源於股權融資的權益資本。因此,資本成本是債務資本成本和權益資本成本之和。MM理論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在一個沒有稅收和破產風險的世界裏,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公司價值的改變完全依賴於其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現值的變化;由於稅收的存在和企業破產風險的存在,資本結構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不同的融資方式給投資者帶來不同的風險,因而給融資的公司帶來不同的成本。不同的資本結構下企業的資本成本是不相同的,鑒於此,我們應基於資本結構計算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關於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計算,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兩點:

第一,債務與權益的權重是基於市場價值計算,而不是基於賬麵價值計算的。因為我們想要了解當前狀態下公司籌資的資本成本是多少,所以資本成本是用市場價值計算而不是用賬麵價值計算的。

第二,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計算中,最難的問題是權益成本的確定。因為在債務成本和權益成本兩者中,債務成本是在債務融資合約中明確規定的,但權益成本不可能在股權融資合約中規定,也不能從出資者那裏得到明確的答複,隻能憑借經驗和判斷觀察資本市場的行為來推斷股權出資者的回報要求。

2.權益資本成本的計算

從理論上講,權益資本成本可以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CAPM)和套利定價模型(ARBI-TRAGE PRICING MODEL,APM)確定。

(1)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用來對股票在資本市場上進行定價的模型。資本資產定價基本模型是由夏珀(SHAPE,1964 )、林特(LINTER,1965)和莫辛(MOSSIN,1966)三位獨立提出的。該模型可描述如下:

E(R)=RF+β×[E(RM)- RF]

式中,E(R)指任何風險資產的預期回報;RF指無風險資產(如政府債券)的回報;β是係統風險係數;E(RM)指股票市場的預期回報;[E(RM)- RF]則為市場風險溢價(或稱權益風險溢價)。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項風險資產的預期回報應等於無風險資產的回報再加上一個風險溢價。對某一公司進行股權投資的風險由兩部分組成,市場風險和公司自身風險。由於公司自身風險能夠通過投資多元化消除,因此,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β用來度量無法通過投資多元化化解的係統風險。在所有公司市場風險溢價都相同的情況下,公司用於計算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風險溢價依賴於公司的β值,β值越大,公司的風險溢價就越大。風險溢價越大,權益資本成本就越高。對於某一特定上市公司而言,β值可以通過該公司以往某一時間段(以月、天為時間單位)的回報與滬深綜合指數股票的回報做回歸分析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