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清泉終於下定決心,他要找夏雲好好在一起談談。情竇初開的他一旦心裏有了意中人,感情的波瀾是不易平靜的。他要向她敞開心扉,向她傾訴心中的相思之苦。
他來到夏雲的房間,剛好夏雲送走王書記,正在收拾房間,熊清泉走進屋子。他一邊幫夏雲收拾,一邊觀察夏雲的神色。他發現夏雲今天精神很好,那圓圓的臉顯得十分可愛,玲瓏的鼻子上沁出了汗珠,那秀美的臉龐上泛著青春的紅暈。她的外表依然那樣恬靜,溫柔,穩重。
熊清泉以向她請教詩歌為名,開始了交談。不料,夏雲一聽說到詩歌,就來勁了。她告訴熊清泉,“我小時候就經常聽到我父親朗誦詩歌,所以我從小就喜歡詩歌,特別喜歡唐代的詩歌,我以為盛唐時代的詩歌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及內涵的。”
熊清泉接過話頭,說:“是啊,唐詩講究意境之美,講究情勝於理,講究含蓄蘊籍,講究用詞精煉,以少少許勝多多許,我以為是中國文學裏最精粹的藝術,是寫作的楷模。”
熊清泉侃侃而談,他說:“在我的印象中,影響我最大的莫過於李白的《靜夜思》了。”說完,他就朗誦起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明白如話,讀起來琅琅上口,表達的是人們普遍共鳴的思鄉之情,所以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炎黃子孫最熟悉的古典詩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沉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麼動人,那麼逼真,百讀不厭,耐人尋味!無怪於有人讚它是妙絕古今。” 熊清泉不由地發表了一番感慨。
熊清泉的話語勾起了夏雲對家鄉的眷念,對母親的思念。她沉思了一會說道:“我最欣賞的是孟郊的《遊子呤》: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輕切真淳地吟頌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母愛。尤其是詩的最後兩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被廣為傳頌。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之中,飽含著濃鬱醇美的詩味,情真忘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說畢,她的眼睛都有些潤濕了,聲音有些顫動。
熊清泉聽得如癡如迷,他竟然沒有想到,夏雲內心深處還有這麼豐富動人的情感。她的文學修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他覺得坐在他麵前的這位姑娘,代表著中國女性的所有美德。為了老百姓的幸福,為了民族的生存,她很早就出來參加了革命,而全然不考慮個人的幸福和安危。在相當艱苦的鬥爭環境中,從來沒有退縮過,從來沒有動搖過。丈夫的不幸犧牲,她仍然沒有被痛苦所屈服。她把痛苦埋在心裏,依然投入到為國為民的鬥爭中去。
想到這裏,他想起了他的哥哥熊湧泉,雖然是他的親生兄弟,但他厭惡這個人。在他的腦子裏,裝滿著私欲,占有,名利,金錢,以致當社會與他發生這些方麵的矛盾時,他是“一跤板了四十五裏——潑臉馳。”他首先選擇的是自私,而且不擇手段地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什麼社會道德,什麼仁義禮智信,都可以背叛。熊清泉和這個哥哥真是火水不相容,兩條道上跑的車。熊清泉經常為哥哥的所作所為而煩惱,而厭惡,經常與他爭吵。可他是“聾子開會——好壞聽不進。”熊湧泉反而教訓弟弟不遵禮教,有邪惡思想,和共產黨親近,走的是叛逆之路。熊清泉站在屋子中間,想起這些,不禁說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夏雲聽得出來這首詩背後的意思,熊清泉指的是他的哥哥熊湧泉。和熊家兄弟打交道這幾個月來,她認定兩兄弟不是一個道上的人。對於熊湧泉的自私自利,仇視共產黨的態度,她已經領教過。她多次提醒熊清泉要注意他這個哥哥的德性和陰險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