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你對消費知多少(2)(1 / 3)

如某公司一位女職工穿了一條漂亮的連衣裙。公司的女同事們都誇她的裙子漂亮,還問在哪買的多少錢。結果第二周上班時,公司的每個女職員都穿了一條這樣的裙子。不明真相的客戶還以為這是他們公司發的工作裝呢。

有位名人曾說,西方人崇尚自我,東方人追求共性。在中國,隻要一說流行什麼,馬上遍地都是。比如今年流行粉色,八十歲的老太太也會買件粉色外套穿在身上。一說流行緊身褲,不分美醜胖瘦,人人都會身著緊身褲。前一段時間流行喜洋洋灰太狼,幾乎幼兒園的每個孩子都背著一個喜洋洋灰太狼的小書包。

了解了示範效應,人們就應該學會理性消費。在跟風買東西之前,最好先想一下自己是否真正需要這一使用價值。以免造成浪費。

根據人們的消費心理,商家們可以抓住機會大賺一筆,當然這需要商家的敏銳眼光。在某種消費品將要流行之前,商家們最好能夠分析預測,先下手為強。當市麵上已經泛濫成災時,你就可以拎著錢袋收手了。

要飯的木碗真的值錢嗎?——價值悖論

有個窮人一貧如洗,除了一隻要飯的舊木碗之外,什麼財產都沒有。有一天,一隻漁船的船家要找個人幫工,窮人想:“雖然給的工錢不多,但去幫工總比要飯強”。於是他來到這條船上給人幫工。不幸的是,漁船在航行中遇到了特大風浪,被大海吞沒了。船上的人大部分都遇難。窮人拚命抓住一快木板,才免於一死。

窮人抱著木板隨波逐流,被海水衝到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出門辦事的島民看到昏迷不醒的窮人,就把他帶到首領那裏。

經過搶救窮人終於醒了過來。休養了一段時間,窮人想告辭回家,為了報答首領的救命之恩,他把他唯一的財產——那隻木碗拿出來送給首領。

哪知首領看見窮人的木碗,感到非常新奇,認為這是一件無價之寶,便送給窮人一袋最好的珍珠和寶石作為答謝,還命人用船把窮人送回家中。

回到家鄉,窮人已經變得富有了,他置辦土地,購買新的房屋家具。這下子窮人發財的故事在當地傳遍了。

一個富翁聽到了窮人的奇遇,心中暗想:一隻木碗都能換回這麼多寶貝,如果我送去很多可口的食品,該換回多少寶貝!於是富翁裝了滿滿一船奇珍異果、山雞海鮮和美酒佳肴,他曆盡艱辛在大海上走了幾天幾夜,終於找到了窮人去過的小島。

島上的首領看到富人送了一船的禮物,非常高興。他品嚐之後讚不絕口,聲稱一定要把島上最最珍貴的東西送給富人。

富人心裏樂翻了天,他想:“窮人送一個木碗就能得到那麼多珠寶,我送了一船的東西,肯定能得到無數的珠寶。”

富人正在暗自得意,一抬頭看見首領雙手捧著的珍貴禮物竟然是那隻木碗,富人不由得呆在那,他的失望溢於言表,原來在這個島上,木碗就是最珍貴的禮物啊!

對我們來說,木碗和珠寶到底哪個更昂貴,答案不言自明。你有一隻木碗和有一袋黃金,生活境遇絕對不同。那故事中島上的首領為何覺得木碗是最珍貴的禮物呢?這當中涉及到經濟學中的價值悖論。

所謂悖論就是自相矛盾的命題。它是相對於正論存在的。

我們由某種觀點得出的結論是正論,當有人根據次觀點得出相反的結論,就叫悖論。

兩種理論可以同時存在。

價值悖論是指某些物品雖然實用價值大,但是廉價,而另一些物品雖然實用價值不大,但很昂貴的現象。

故事中,窮人和富翁有截然不同的收獲,歸其原因是因為島上的首領對於“最珍貴”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別人不同。

在他看來,最值錢的是島上那隻稀有的木碗。而珠寶卻相對廉價。故事中珠寶和木碗的價值逆差就是一種價值悖論。

200多年以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價值悖論。他曾指出:沒有什麼能比水更有用,而它卻很少交換到任何東西。鑽石除了裝飾,幾乎沒有任何使用價值,但卻能交換到大量的商品。這就是水和鑽石的價值悖論。

價值悖論與市場供需和商品稀缺性有關。價值決定價格,而某種商品的價格主要取決於該商品的供需量關係。水的市場供應量很大,它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相交在很低的價格水平上,這就造成了水的價格低廉。而鑽石是稀缺商品,又供不應求。價格自然也就很高。

價值悖論給人們的理財購物帶來幾點啟示,比如買東西不要盲目追求品牌。如我們想買套家居服穿著舒服,就不必非得進專賣店,隻要買一般的就可以了。再比如買電器,消費者要根據自己想要得到的使用價值來判斷。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很快,也許這月買回家,下個月市場上就有更新的研發產品代替了。新產品剛剛上市,價格一般很貴,消費者沒有專業用途,不要一味地追求最新配置,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